浮生劫(八阿哥还魂)(260)+番外
“年羹尧参十四在西北与罗卜藏丹津勾结?”胤禩抬头看了胤禛一眼,摸不准他是想大事化小还是借题发挥。不过十四是太后的心尖子,如今母子关系刚刚缓和,总不好在这时前功尽弃的好。
于是胤禩试探道:“罗卜藏丹津的不臣之心早已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当年朝廷晋封察罕丹津为黄河南亲王时,老十四镇守西宁节制各路进藏军,得罪了罗卜藏丹津亦未可知。此等留言,不可尽信。”
胤禛斜着眼睛看他:“你怕我对老十四起疑?”
胤禩也睨过来,你知道就好。
胤禛也想起刚刚不情不愿移到寿康宫、时常因思念先帝导致‘夜不能寐’、‘身子不适’,而频频传召小儿子入宫叙话的皇太后,心中还真有些大家撕破脸的想法。
顶着胤禩的眼神,胤禛模棱两可道:“是不可尽信,但也不可不信。老十四回京的时机太过蹊跷,两人在军中更是称兄道弟人尽皆知。”
胤禩觉得胤禛的话黏糊糊的,很像他那一世做皇帝的语气,什么事都说一半,剩下一半留着抓大臣们的漏眼儿呢。
这模样,是又在算计什么人呢。
只是难得胤禛似乎有些犹豫,莫不是还没想好?
胤禩正想着,就听见胤禛说:“总该派个妥帖的人去西宁那边走一趟,光看个折子能看出个什么东西来?”
胤禩心里咯噔一声:“四哥心里的人选是……”
胤禛看过来,眼中有光一闪而过:“我打算让老九去一趟。”
胤禩皱起眉:“四哥怎么想起九弟来?九弟对军务一窍不通。”
胤禛摇头道:“又不是去打仗,不过是探探虚实。我记得老九在西北有一条商路,有他去是最好不过的。何况连老十都是郡王了,他还是个贝子,若不是上次皇阿玛……”胤禛看着胤禩道:“我的意思是,让他去立这个功,也好名正言顺能加封个爵位。”
第127章 封王
胤禛见胤禩面上神色诡异,只当他心中不喜自己在胤禟府上安插暗桩,于是错开眼,语气有些急迫:“胤禟那性子你也知道,先前他与老十四——”
“四哥!”胤禩开口打断他,低下头:“弟弟懂的,你不必说。”
胤禛怕胤禩纠缠自己多疑喜欢到处扎钉子,自然对他擅自打断皇帝的行为毫无意见。
不仅没意见,反而很开心。
因为老八说的是‘四哥’,自称的是‘弟弟’,想来他已然明白自己的用心。
可惜他仍高兴的太早了。
“四哥,”胤禩不松口:“你还是直接治老九的罪吧,省得他往返西北受苦。他叫两句不打紧,若斯与年大将军有了龌蹉耽搁了正事可如何是好?”
胤禛也看出胤禩打算护着胤禟到底了,心里总是不大高兴,脸色也沉下来。
胤禩有些无力,有些事情总是跨不过去。如今他站在皇帝的立场上看,也多少能明白一些胤禛的疑虑。只是对他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手段实在不敢苟同。
于是胤禩叹了口气,放软了态度:“四哥,弟弟亦是为了大清江山着想。”
胤禛不愉,因此也不肯松口:“我自然知道这些年你如何看重老九他们,只是如今他们既然生出这等心思,朕怎敢放任他们留在京中。”
胤禩哑然,胤禛说得太过直白。他不得不再次把自己放在胤禛的立场上去看待整件事情。
何况胤禛前半句用的是自称,那是在对胤禩说话,而后半句用的是‘朕’,已然论及国事。
胤禩不想在这事上与胤禛硬碰硬,只能徐徐图之。
于是他顺着胤禛的想法走,发觉也许还有转寰的余地:“皇上,可否还记得臣弟曾经提及福建一带多有夷人贩卖鸦片一事?”
胤禛略微回忆着,那都是当年胤禩南下督粮之时提及的。好几年过去,圣祖并不认为是一件值得放在朝堂上商议的大事,因此记忆有些模糊了。
胤禩再接再厉,直直将福建两广一带百十座烟馆生生说成了数千家,将每年被夷人赚钱几十万两说成百万之巨。皇帝的脸上果然渐渐沉了下来,心口里面被剜了一刀。
胤禩见时机到了,才进言道:“圣祖在位时,九弟便南下打理十三行与夷人通商事务,也算熟人熟路。如今鸦片也在贸易条款之内,我八旗不善经营商事,若是冒然委派他人,只怕会被夷人钻了空子。”
胤禛看着胤禩小心翼翼看过来的眼神,觉得自己还是败了。
他说得没错,对胤禩,他从来都没辙的。
胤禩的提议合情合理。老九这个人,别的事也许办不好,论挣银子爱新觉罗家无人能出其右。
更何况他也只是想把胤禟暂时支走,越远越好。若是胤禩为他谋求江南富庶之地,他也许会犹疑一番,如今胤禩求的确实民风彪悍的福建两广……
只要让老九在福建呆上个三年五年的,政局一稳,难道还怕他能翻出天来?
胤禩一直留心看着胤禛的一举一动,见他目中神色从凝滞到波动,最后归于平和,终于能松一口气。
果然,胤禛最后说道:“若是我再不允,你是不是还要继续说上一整晚?”
胤禩低头认罪:“臣惶恐。”
胤禛一托他的胳膊,露齿道:“你若再称一声臣,今晚也不用回去了。”
胤禩抬头,半晌才道:“是弟弟让四哥为难了。”
胤禛反手握住他的手,指腹慢慢在他掌心摩挲着:“你知道就好。”
事情至少没有往太坏的方向发展。
越是往南,胤禟就越安全。他可不信当年他南下办差,就没给自己留上后路。更何况还有自己当年在南边留好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