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劫(八阿哥还魂)(262)+番外
再后来,福建总督上了折子,称福建商埠有商人聚众闹事,一个洋行被烧了。失态紧急,请朝廷准许调集福建屯兵镇压。
众人都不敢吱声,地方大员总是喜欢在事态无可收拾的时候才往上面报。如今都这样了,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就在这时,总理大臣廉亲王出列,字字清晰地陈述道,福建民风虽悍,但素来不会无故挑起争端。只怕这次事端事出有因,当细查之,万不可妄动军丁,激起民变。
岳伦岱出列驳斥,民心已然生变,兵贵神速,若是拖拖拉拉,只怕不等细查便以生民变。
皇帝沉吟,又点了几位重臣的名字。
佟国维模棱两可,但约莫是向着廉亲王的意思走。
张廷玉是汉人,自然也不会支持镇压。只是委婉提出,若是派人查实,一来一回只怕也要月余,久则生变,还是委派钦差为宜。
那么,谁来做钦差?
这个活计可不是美差,连一点边儿都沾不上!
众人觉得皇帝的眼光在他们的脊背上来回扫射着,都恨不得自己今日称病告假。
“臣弟愿往。”
众人惊讶不已地看着自从新帝登基之后就极少出席朝会的九贝子自动请缨。
皇帝似乎颇为欣慰,因为他说道:“先帝在时,便说朕的九弟在福建办得差事得力。如今九弟愿往,自然是最得宜的人选。”
九贝子一改常态,居然说道:“能为皇上分忧,是我等臣子的本分。”
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了。
就连敦郡王也目光呆滞,一脸不敢置信。
皇帝对胤禟的上道很满意,于是也毫不吝惜道:“既如此,礼部拟旨,加封九贝子为睿郡王,赐双眼花翎,为福建两广行走,可便宜行事。”
胤祉愣了一下,才带头领旨。
想不到老九竟然翻身了?
老四就不怕老八老九联手,一起坐大?
更何况福建两广虽然民风彪悍,但也是天高皇帝远啊,若是他们联通十四真有什么打算,这该如何是好?
但转眼间,他也看见了老十四异常僵硬的脸,瞬间悟了。
原来是借着抬高老九,分化他与老十四呐。如今老十四只怕一门心思认为是老四老九联合起来坑他了,说不定连老八也插了一手。
于是胤祉心里安定了,领旨时也诚心多了。
何况这个睿字说得好听,聪明啊,但也别忘了那个被鞭尸的多尔衮也是这个字。
老九去福建的事已成定局。知情者不过二三人,倒是敦郡王气得一连数日不肯相见,闭门不出,同睿郡王置气。
最后还是恒亲王连同廉亲王一道,拉了二人吃酒践行,才渐渐缓和了关系。
不过,听说吃酒当晚,二人旁若无人地打了一架,都滚了一地的土,直到尽了兴才住手。
再往后,当然是日日践行夜夜酒宴,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圣祖在世,二人旁若无人的境界。
皇帝居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
再隔三日,皇上又下一道旨意。
宫中太妃太嫔孤寂,若是有子封王者,可准离宫到各子王府安度晚年。只定期入宫陪伴太后即可。
旨意一下,几乎赢得了所有皇子的真心拥护。
皇帝登基至今,从来没有一道圣旨像这一道这样被迅速而高效得执行起来。
宗室对此也未觉如何不妥,当年襄昭亲王的生母懿靖大贵妃,也是在世祖皇帝驾崩后离宫与子同住的。
至于御史那几声微弱的反对之声,则无人理会。
第128章 变通
皇帝的名声因为准许太妃太嫔们出宫由儿子奉养这一道旨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是暂时性的。
对于这样局面小开之象,皇帝是这样评价的:“八弟果然心思玲珑,以小事而全大局,甚得朕意。”
言下之意,论收买人心,还是八弟在行。
胤禩毫不客气地笑纳了,但隐约担心已在心头渐渐浮出,再难忽视。
如今皇帝对他尚有情分,对他算得上仁至义尽爱护有加。十三弟有的,他都有;十三弟没有的,他也享了。只是再过几年,等皇帝地位稳固了,必然就独断专行,再听不见旁人说的话。
老十三那一世不也是精白一心、从不居功、又极谦抑,才在死后博了个‘贤’名。
这并不是胤禛的错,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是如此。
在胤禩看来,做皇帝的,也许会有真情,但终究抵不过时间。若是能在情到浓时天各一方,兴许还能被老四念个好儿。
对于廉亲王的心思皇帝一无所觉。
这几日,虽然皇帝不近人情的名声有了回转,但他仍然满腹躁郁。
因为廉亲王实在是太忙了,忙着慰问即将南下归期遥遥的弟弟、忙着为接良太妃入府而翻修府邸,剩下的时间除了办差还要作陪府里身怀六甲的福晋。
总之,就是没时间入宫伴驾。
也不尽然,入宫是有点,不过没空伴驾而已。
恒亲王倒是早早请了旨接宜太妃出宫,只是宜太妃念着良太妃在宫中无人说话,于是暂留居慈宁宫偏殿,与同在偏殿的良太妃做伴,就等着两人一道出宫入住亲王府。
即将南行的睿郡王自然每日入宫给太妃请安,同往的正是廉亲王。
朝臣们看着皇帝日渐黑沉的面色,都噤若寒蝉,恨不得病入膏肓告假不用上朝。
怡亲王如今是皇上眼前第一红人,几乎日日御前伴驾。自他总领户部以来,一直致力于两淮盐务整饰,取消一切浮费,本就政务繁忙,如今陪王伴驾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