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宠妃:暴君,碗里来(158)
嬷嬷给那些侍女使了个眼色,侍女弓身低头轻轻退下。
嬷嬷趴在皇后耳边,声音沉沉道:“打听来了,宁王府有一位女子,孩子是她的,听说是宁王爷从外面带来的,说是由宁王爷有恩。而且传来消息说,那女子似乎有意与宁王爷,沈慕烟与宁王爷也因为这个女子已经有过好几次矛盾了,奴婢觉得可以试一试。”
皇后脸上露出算计的笑容,唇角微微勾起,眼中散发出冰冷的光。
“呵,那就从这个女人身上下手。过几天把她叫来,看看他的态度,助她一臂之力,想来也是可以的。”
嬷嬷低下头掩饰住眼中的冷漠道:“是。娘娘仁慈,奴婢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法子。”
皇后搭着嬷嬷的手,站起来,黄色牡丹宫褛鞋,哒哒的走在地面上,在坤宁宫中回荡。停在南窗旁边,微微推开窗户,看着慢慢升上来的月亮,声音忧愁道:“每天面对一样的天空,平白觉得没什意思呢?”
嬷嬷微微弯腰,恭敬的答道:“娘娘看得这片天空也是很多人求也求不来的,娘娘可不要想太多呢,仔细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呢,只是一时看到这景儿有些感慨罢了,让嬷嬷担忧了。”
“哪会呢?您是我的主子,我心疼您,也是我的福分。”
皇后又转身扶着嬷嬷地手,哒哒的走进内室。
皇宫静谧,只每宫点着几盏灯,在诺大的皇宫,显得很是渺小,黑乎乎的走道像吃人的怪兽,静悄悄的,只偶尔远处传来“咚咚”的梆子的声音,还有些人的味道。
深秋的天气在早上时还是有些凉意的,早晨的露珠也是清透中带着冷意。有时误让人以为是冬天快要到了。
然而不管是什么天气,各路君臣们都要早起,赶往金銮殿,除非有什么特殊旨意。只见天空朦朦亮,各处够狠是安静,只有早起的摊位,能听到朦朦胧胧的生音,使京城不这么安静。
那些官拜四品的官员,都从大门出发,坐着马车或骑着马,陆陆续续赶往紫禁城,下车步行赶往金銮殿。路上碰到一路的官员,相互拜拜,说上两三句话,然而不是一路的官员,只会是表面功夫,或直接值当买看到。
在金銮殿上站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皇上回来上朝。只是今天,只见端王慢慢从门口走进,站到以往的位置上,官员们纷纷拜见,恭祝。
而后没多会儿,宁王爷,也施施然的走进来,官员们又是一通拜见,叫起后。宁王爷对端王爷道:“恭祝端王爷了。”
“宁王爷客气了,之前被禁足没办法恭祝王爷,今天在这儿祝贺宁王爷了,王爷不要怪罪。”
“端王爷说的哪里话,你我兄弟何必这么见外呢。”南宫祺笑道。
南宫端刚要在说些什么,只见各个朝臣们跪下拜倒:“叩见太子。”
“大人们,快请起。”
南宫祺与南宫端一起拜道:“参见太子。”
“端弟,出来了,这段时间可好?”
南宫端心里恨的要死,面上依旧笑吟吟得到:“有劳太子殿下的关心了,臣弟很好。”
“那就好。”太子拍了拍南宫端的肩膀,站到自己的位子。
朝臣们也站好自己的位置,等待皇上的到来。
只听一声尖锐的声音“上朝……”皇上慢慢走到龙座上坐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端王,朕觉得你反省的差不多了,遂放你出来,命你以后好好做事,不可再惹事端。”
南宫端跨出一步,跪地道:“是,儿臣遵旨,以后一定勤勤恳恳,谢父皇开恩。”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御前总管道。
话因落下,一位王侍郎便跨身出来,禀报道:“臣有事要奏。”
“关于上次的赈灾问题,臣认为可以免除江南地区的赋税,一年并不会使百姓们们休想生息,臣提议免除三年的赋税。虽然国库会减少收入,但可以保证百姓们的生活。”
南宫祺也站出来道:“儿臣也赞同王侍郎的提议,江南之灾不是一时可以缓解的,需要有长时间来缓解,这样以后才可以交上更多的赋税。”
皇帝点点头道:“我也有这样的相法,你这次的提议朕同意了。由户部颁发下去,一定严格执行。”
“儿臣还有一提议,请父皇听听。”
皇上抬抬手道:“好,你且说来听听。”
“是。”“儿臣赈灾时听百姓们说,平常没有灾难时,赶上收成好时,交上税还尚且可以温饱,还有些剩余,而赶上收成不好时,交上同等多的税,就很难吃饱,甚至出现过饿死的现象。所以儿臣想着何不每年根据收成来定上交的国税呢?”
太子听了南宫祺的话上前道:“宁王爷你这虽是个好法子,但想一想还是不太妥当,你怎么知道要上交多少税剩的才可以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如果百姓们每年都上报收成不好,那国家怎么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样不停地改动要国家于何地。”
☆、第二百一十章 朝廷议事
一个大臣站出来,拱手道:“微臣,同意太子的观点,这样来回变动,会使百姓不认真干活,不利于国家发展啊!”
户部侍郎也出来到:“微臣,也不同意宁王爷的观点,国家法规岂是说改就改的,这样都几朝几代了,也没见出过什么问题,妄自更改怕是会引起争论与国乱的。所以臣不同意。”
“微臣,同意宁王爷的建议,臣是农民出身,家里父母有些本事才能共我读书,才得以报效国家,我经历过富裕时可以天天吃的好穿的暖,而老天爷生气时,还上交同等的赋税,对以田地为生的农民没生活就很是艰苦。我认为王爷的提议很好,臣复议。”
“微臣,也同意宁王爷的建议。”
“……”
皇上看着底下争吵的大臣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皇上有些头痛的按按太阳穴。
虽然想让他们各自牵制,不让他们一人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他们各自结党营私,每次上朝都这样,一方同意另外一方肯定不同意。
就这样相互争吵,半天讨论不了一件事情,不管是对国家有益还是无益。只顾着自己的利益,都是不成事的,看着他们又因为一件事而越吵愈烈,真是心情烦透了。
皇上愤怒到:“好了,都不要吵了,你们各执一词,都很有道理,稍后你们上上两道折子,写明理由,朕好好看看,再行定夺。现在还有其他的事情启奏么?”
大臣们立刻停下相互的攻击。
一位大臣收到南宫祺的眼神向前一步道:“微臣,有奏。皇后娘娘的弟弟,小侯爷在春风楼,因一名女子打死了一个五品官员的二儿子,虽说不如小侯爷金贵,但也是一条人命,那个官员一道折子递上来,被微臣看到,想着不知道怎么处理,请皇上裁断。”
太子愤愤的走出来,指着那名官员的鼻子道:“你瞎说什么?哪里是小侯爷打死的,分明是自己喝多了酒,一下没踩稳,摔下楼磕到了脑袋,这才死了。”
那名官员慌张的跪地道:“太子饶命,是微臣没有调查清楚,微臣看到折子一时没了主意,这才没有调查清楚,微臣下朝一定着人调查清楚再回禀皇上,太子。”
“你,你真是好样的。”太子气的指着哪位官员道。
哪位官员不住的磕头道:“太子爷,赎罪。赎罪。”
皇上沉沉的声音传来道:“够了,大理寺你派人去查查。亲自报告给我。”
大理寺诚惶诚恐的道:“是,微臣遵命。”
太子担忧的瞥了一眼皇上,站到自己的位置上,没敢再说话。心里把小侯爷骂了个遍。
心道“自己正在关键时刻,不给自己帮忙,反而给自己拖后腿,要不是母后请求自己,看在算是一家人的份上,要不才不管呢,现在闹成这样,真真是太气人了,看来是护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