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王尔德[歌剧魅影](145)
——————
晚上九点,一□□雨袭击了维也纳。天地间没有一丝光,只有急切的雨声黑压压地盖下来。
然而在维也纳爱乐厅(Wiener Musikverein)里,却是响彻全场的音乐压住了雨声。窄长的金色/大/厅座无虚席,观众们明显被交响乐抓住了心脏,没有人在意外面糟糕的的天气。
坐在第一排的正是枢机主教奥德波,左右两旁陪伴着的也都是圣斯德望大教堂的核心人员。在他们之后,才是几位奥地利王室成员。今晚皇帝和皇后没有列席,却坐着皇帝宠爱的弟弟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与几位颇有份量的公爵。即使是坐得靠后的,也都是些平日只会出现在一等包厢里的人物。
金碧辉煌的舞台上,全奥地利最好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正在演奏。一排小提琴在灯光下闪现柔和的光泽,管乐组更是灿然生光。背对观众,面向乐队的是一个身材偏瘦的绅士。他穿着一身传统的指挥服,用眼神和手腕示意每一次节奏的微调和不同组别的转换。
奥德波主教着迷地闭着眼睛,每当听到竖琴的独奏,都会无意识地露出微笑。他身边的随员也因而露出舒心的笑容。
布鲁克纳紧紧地握住指挥棒,让它几乎长在了他的指尖上。他竭力放松肩膀,用以给枢机主教一个游刃有余的印象。但是在纯黑的套装中,两条腿仍有些发抖。
他不断地调整吐息,一旦发现自己有些失控,就把目光投向坐在竖琴旁的奥斯卡.王尔德。和他截然相反,那个青年丝毫没有表现出慌张,他完全融入了整个交响乐队,甚至以手中的琴弦引领了其他乐手。
《蓝色多瑙河》在大厅中流淌,一切看起来十分完美。没有人知道这支乐队在前两周排练的时候,到底出了多少事故。
To be continued……
第93章 施特劳斯与埃及式头盔
音乐会结束后,魅影跟随布鲁克纳一起去小会客厅。一见到他们,奥德波主教就笑着说道:”啊,我们今晚的功臣来了。”
布鲁克纳红光满面,里面衬衫的汗迹还未干透,心脏在胸腔狂野地跳动:”阁下,幸不辱命。”
魅影跟在他身边,做一个谦逊的学生。但他年轻,高大,仪表堂堂,自然就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座的是枢机主教一派,都知道主教点名的先是这个青年,然后才带上了他的老师。
魅影和布鲁克纳一样接过了侍者端上的红酒。众人很快各自成圈,举着酒杯交谈起来。奥德波和布鲁克纳寒暄过,就把注意力转向魅影。他对身边的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人亲切道:”约翰,这是奥斯卡.王尔德,《蓝色多瑙河》的竖琴手。没有人比你更懂这首曲子了,他演奏得如何呀?”
“毫无瑕疵。”被问到的男人严肃地回答。
围在奥德波主教身边的几个教廷人员和小贵族发出惊叹,魅影对着他微微一躬,感谢对方的褒奖。心中这才确定,他就是《蓝色多瑙河》的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
他和大家一起举起酒杯,为美妙的音乐。眼前却浮现出他在阴暗的地下室,第一次用小提琴试奏《蓝色多瑙河》的情形。那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声名已经如日中天。魅影托吉莉夫人为他买来乐谱,不是为了膜拜,而是因为不以为然。
这首交响乐的一战成名的地点就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巴黎歌剧院里颇多《蓝》曲的拥趸,乐团成员常常较为精简地独奏或合奏它。但是听在魅影耳中,并不觉得有多高妙,更遑论传闻中'令全奥地利心为之壮'的效果了。论作曲,三十出头的魅影自认无人能及。他想把整谱拿到,一一批驳一番。
地下室并没有一个交响乐团供他驱使,他就自己把能找到的乐器逐个演奏,再在脑中配合为一体,以一人担起整个演奏。
刚开始,他还是维持原本的观感。但是随着脑中的声线越来越多,滴水汇成溪流;江河汇入大海。他颓然放下琴弓,不得不承认对方胜于自己。
从那之后,魅影收集了更多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曲子,全身心地沉浸在其中,这个素未谋面的奥地利人,就此成为了他的老师。
奥德波主教没有停留很久。他离席之后,几个事务繁忙的官员也离开了。余下的人各自寻找熟人攀谈。布鲁克纳站在施特劳斯身边,两人低声说话。
布鲁克纳一改之前的满面春风,神色显得有些拘谨。他仔细听着对方的话,不时点头。魅影在房间另一头望见,也不由紧张起来:虽然大多数听众觉得这次的演奏不错,但其中的细节瞒不住懂行的耳朵:那十几天的矛盾终究耽搁了排练的时间,而有一部分人直到上场,仍然没有放下对新指挥的敌意。在主教面前他们没有故意演奏出错,但是毕竟有碍整体的和谐。
撇开这些外部因素,魅影觉得刚才施特劳斯的评价,也不完全是字面涵义。
看现在的情形,施特劳斯对布鲁克纳并无反感。从布鲁克纳的表情来看,显然受益良多。但是魅影同样能感觉到,施特劳斯隐隐地排斥自己。
---
小约翰施特劳斯走下楼梯,持续的暴雨立即把刚才的笑语喧哗冲刷干净。他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夜风,在侍从的搀扶下登上马车。
在这一天的上午,他刚去探望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他父亲的学生,比他小三岁。从认识开始,就一直很崇拜他。
不过半个月没见,对方就瘦得小约翰都不认识了。松弛的脸颊和浮肿的眼睛,让他看起来反而变成了年纪更大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