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沉迷搞基建(397)
其实这个事情说白了就是派汉人奴隶前去送死,如果他们心软的话,胡人就趁机攻打他们,如果他们不心软,杀死的就是自己的同胞。
对面是他们的同胞,不说他们自己的阵营里头有将士心软不忍动手杀死自己的同胞,就是严长平自己都不忍看见同胞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每次面对那种情况他们的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憋屈来。但是上了战场上,有些事情由不得他们,不是敌人死就是他们亡,而他们的身后还有他们的父母家人,和大召的国土百姓,所以除了守住这一道防线,他们不能退让一步。
桌子上的茶水被撤下去后,换上了酒水。
将军府里伺候的下人端上了大盆的鹿肉汤、烤鹿肉,还有大盘的烧饼以及一大盘鲜嫩的瓜果蔬菜。
现在的这个天气这么旱,还能看到这么鲜嫩的瓜果蔬菜实属难得了。
这还要得益于他们挖深井技术的推广,从蓟县到顺州一路的驿站、军营,还有顺州城里都挖了深水井,这些深水井里的水能供应了这一路和全城的百姓商旅,以及将士们的用水。
有了水之后,顺州城附近军田里的粮食都勉强保住了,还种了不少的果瓜蔬菜。
他们桌子上的这盘瓜果蔬菜一看就是很鲜嫩,刚一成熟就被人摘了下来送上饭桌的,现在在外头有银子都不一定买得到这么新鲜的蔬菜了。
“来,我们喝一杯,我们甥舅俩个好久没一起喝过酒了。”严长平端起酒水跟韩凛示意。
韩凛只好也端起了酒杯,笑道:“是啊,上次和三舅你喝酒还是去年的事了。就我们俩个吗?严臻呢?他不在城里吗?”
“安排他巡防去了,没这么快能回来。”严长平仰头喝了一杯酒,跟韩凛说道:“这几年多亏了你们那边的补助和帮忙,我们这边的将士们才勉强有一口饱饭吃。若是战事起的话,我们这边还要跟你那边买一些粮食了。”
“三舅你这就跟我见外了啊,你和将士们在最前线保家卫国,我们能做的都不过是一点小事罢了。万一真的跟胡人打起仗来,后方的军需物资你们不用担心,有我和秋白在的一天,都不会让将士们饿着肚子上战场的。”韩凛也把杯子里的水一口喝光了,这一番话是对严长平的承诺。
“有你这一句话我可就放心了。”严长平最担心的是他们在前线打仗,后方的军需物资供应不足,让将士们饿着肚子上阵杀敌,“今年的年成不好,听说南边还发大水,指望朝廷肯定是指望不上的了。”
“是啊,今年的这个天气,南涝北旱,怕是各地的收成都不好。今年的这个天气,我怕冬天还会很冷,你们这边最好要提前做好过冬和防寒的准备。”韩凛知道老韩家欠了边关的将士们良多,所以这几年他都在帮便宜哥哥和老韩家还债,当然这里头也有对他边关这些将士们的感激和感谢。
他们不过是给边关的将士们送点粮食衣服而已,但是这些将士们可是一天天一年年的在边关这里驻守,保卫家国,一旦胡人那边有个什么动静,边关的这些将士们随时都有为国捐躯的可能。
而他们在大后方,只要前方不被敌人攻下了,他们后方都是安全的。
这几年他们土改和研究良种,改进农具,研究高产的种粮方法,为的不过是让边关的百姓们吃一口饱饭,让边关的将士们能吃上饱饭。也是多亏了他们这几年来的努力,北地这三四年来的粮食产量都还不错,除了供应他们当地百姓和边关的将士们的吃食之外,还能有一点余粮在手上。若不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韩凛的心里也是没底的了。
不过现在的话,真的到了双方动起手来的那一天,最起码他们后方的武器供给、粮食供给是足够的。
“嗯,多亏你提醒。我记得几年前也是大旱,那年冬天的雪下得这么的大,冻死了不少的人,军营里每日一早都有抬出去上百具尸体。”说起这些事情严长平的心情就不太好,以前他们北军是最穷的,冬日里连给将士们一身御寒的衣物都没有,每到冬日,每天清晨军营里都会抬出去不少冻僵的尸体,“也就这几年,你和你三舅母作开了纺织作坊之后,生产的冬衣棉被供给我们军营的将士们,冻死人的情况才没再发生了。”
“今年我们种的棉花收成应该不错,到时候能制一大批的睡袋和棉衣鞋子,你们军营里需要多少的睡袋棉衣鞋子,提供给三舅母那边去个信,我们这边也好提前安排。”那一批棉花韩凛也没打算卖,准备拿来做成军需物资最先供给边关的这些将士们。
“我上回见着你三舅母的时候就跟她说了。”北地最大的纺织作坊就是他家夫人跟韩凛合作开的,他们军营里的衣物鞋子大多都是严长平跟自家夫人订的货,当然银子还是要给的,不过给的可能少一点。
因为这家纺织作坊,他跟自家夫人过上了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一个在顺州,一个在蓟县。不过从前妻儿们在忻州城,比顺州到蓟县的路还远,相比而言还是现在妻儿们在蓟县,他们夫妻俩个见面更容易一些,因此严长平也没有反对妻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只是现在他们家女儿也跟着妻子在锦绣坊里做事,不想成亲生子,说的几门婚事都被女儿自己拒绝了,他们夫妻俩个也拿女儿没办法。不过站在严长平的角度来看,女儿想成亲就成,不想成亲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是非得嫁人才行,他还劝起了妻儿和家中老母不用去管女儿的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