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爷沉迷搞基建(582)

作者:媚骨 阅读记录

锦绣坊在各地的店铺在八月份就开始卖棉衣和棉靴了,这些棉衣和棉靴都是以最低的价格卖给普通的老百姓们。只要不是家里真的太穷的人家,都会买到锦绣坊去买几件棉衣或是卖一张棉被回家,最起码有了一张棉被,一家人不至于在寒冬里被冻死在家里头。

有了去年的救灾经验,京城的城门口外头支起了一个施馒头的棚子。困难的百姓可以凭借户籍证明到棚子处去领馒头,官府还会给这些困难的百姓们安排工作和去处。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白拿官府的馒头而不干活,那不好意思,拿了三天,到第四天你就领不到馒头了。

朝廷以这样的方式来杜绝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懒人故意去吃官府的救济粮。

这一年不仅仅是京城这里有施馒头的棚子,下面不少县城的门口也出现了这样的摊子,大多都是由官府衙门安排的。

到了小年的这一天,京城的大街上的雪都已经是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街上的商铺全都开了门做生意。尽管天气很冷,但是小商贩们还是出来街上摆摊做生意,附近的百姓们也挑着担子来城里卖东西。

年底的这个时候,街上多了许多卖对联的小摊子,这些小摊子的生意是最红火的。

附近卖其他东西的小贩们见到卖对联的摊子的生意这么好,心里都是控制不住的羡慕。

在街上摆着摊子卖鸡蛋的胖大婶就跟旁边的人说:“还是读书好啊。我要是会写字,就不用在这里卖鸡蛋,摆个摊子给人写对联,一天下来都能赚两篮子的鸡蛋钱了。”

“你还是好好卖你的鸡蛋吧。”旁边卖菜的大娘也不是看不起胖大婶,就是实话实说罢了。

胖大婶也就是这么说说而已,她也知道女子是不可能去读书的,书塾里头的先生都不收女娃。更何况她小时候,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家中的几个兄弟都没有机会去读书,她一个姑娘就更不可能有机会去读书了。

不过她没有机会读书,她家里头的几个孙子可以送去试试不是?说不定能出一个读书人呢!

被卖菜的大娘瞧不起,胖大婶倒是也不生气,又凑过来继续跟大娘说话,“还是咱们这个新皇帝好啊。以前咱们进城来卖点东西,在城门口就得先掏钱了,进来鸡蛋都还没卖出去,收钱的人就来了,不给钱连鸡蛋都给砸地上去。现在好了,进城不要钱不说,卖鸡蛋也不用给摆摊费,多好的事啊。”

“嗯,是啊,现在谁不说一句咱们这个皇帝好呢。咱们的这个好皇帝啊,要长命百岁呐!”另一旁卖山货的老汉听到胖大婶在跟人聊天的话,也插了一嘴进来,感叹道。

这下次就连卖菜的大娘也不好反驳这话了。

若说世道变好,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们了。现在出了门也不用担心路上遇到强盗劫匪,进了城卖东西也不用担心会遇到来伸手要钱的地头恶霸。

他们还听说了,现在官府在到处抓拿人贩子和地头恶霸,以前犯过事的恶霸现在都被抓了起来重审。

今年起,京城外头还了许多作坊,他们这些年纪大的人,人家作坊是不要的。但是他们家里的年轻的儿子和媳妇们去面工,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人家作坊那边都是要人的。作坊里头干活也不会太累,干满一个月就有月钱拿,好的时候还有奖赏。至今都没有出现过干了活,作坊不给发月钱的情况。

他们这些年纪大的老人就在家里种种地,看看孙子孙女们,偶尔进城里来卖卖东西,赚点铜板补贴家用。

今年家里赚了钱,手头宽松一点,正好城里有便宜的冬衣卖,他们家里头还买了好几件冬衣棉被回家,这个冬天过得也没那么难熬了。

现在街上坐着摆摊子卖东西的小贩们,几乎是每人的身上都穿着一件在锦绣坊买的厚棉衣,这个棉衣比长袍略短一些,只到大腿肚的位置。本来这个棉衣是搭配了棉裤、棉鞋和棉帽一起卖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舍不得买全套,就只买了一件棉衣。

但是尽管如此,一件棉衣穿在身上,也能抵得过他们从前穿十件棉袄在身上暖和。

胖大婶正跟人说她身上的这件棉衣,正是几个月前她到锦绣坊去买的棉衣了,“我穿着这件厚棉衣走十几里路到城里来,等到了城里,还热出了一身汗。要是以往穿那破棉袄走这么远的路,整个人都得冻傻掉。”

“我听人说明年朝廷给咱们发棉花的种子,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的话,明年我们家里领了种子也种上几亩地的棉花,到时候自己打两床棉被做几件衣裳,冬日里再也不用担心冷了。”

卖菜的大娘跟胖大婶是一个村里出来的老邻居,她并不是太喜欢胖大婶总喜欢到处跟人吹牛的毛病,不过这一次她并没有说胖大婶。若是朝廷能给他们发种子,自家里能种几亩地的棉花,倒是能卖多点钱,家里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了。

另一边卖山货的老汉并不知道有这种好事,就问说着话的胖大婶:“真有这么好的事?”

“我也听人说的,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胖大婶也是在茶馆门口听人说了几句,并不是太肯定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既然有人说,指不定就是真的事情呢。”

“要是真的就好了,要是真的我也去领两亩地的种子回家去种。”老汉笑道。

一群老百姓们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国事,而是跟他们生活有关的小事。

不过这会儿在宫里的韩凛,忙的则是国事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