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沉迷搞基建(701)
韩凛看着这个弩枪箭,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朕这里倒是有个想法。”
“陛下请讲。”兵部尚书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我们这个弩枪箭一次只能放三根箭,换箭的空挡就很容易让敌人找出机会反击我们了。你们说,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箭做得更小一点?然后把小箭装进一个盒子里,每次扣动扣把的时候,铁箭就掉入枪管里,沿着枪管推射出去呢?”韩凛拿着手里的弩枪箭,跟兵部尚书讨论能不能把他们的这把弩枪箭做成真正的枪了。
听他们陛下这么一说,兵部尚书就明白他们陛下的意思了。
傅秋白的面上也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如果是命中要害的话,不管这个箭是大还是小,都能瞬间就要了敌人的命。你们说是吧?”其实纵观他们的历史,弓箭在很早就出现了。但是为什么他们国家的兵器一直都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呢?是他们这个国家的人的脑子不好吗?
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他们这个民族的人一直都是十分勤恳,和善于思考的人。
只是,人太习惯了一种东西,和在同样的一种思维里,就很难以在这件东西上做出太大的突破。韩凛现在要给的,就是一个新的灵光给这帮人,希望能由此推动他们国家武器的进步,而不是让一个东西一直停留在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之前了。
“陛下您的这个想法……”兵部尚书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不得不说他们陛下说的这一点是没错的了,兵器不在乎大小,只要命中要害,就是一根针都能要人的命,“臣回去跟兵器坊里的工匠们聊一聊,稍后再给陛下您答复,您看可以吗?”
“行,等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等等。”
在员工要走之前,韩凛又把人喊住了,吩咐了一句,“这个弩枪箭造得也是可以的了,就先让兵器坊里的工匠先造一千把出来先吧。”
“参与造出这个弩枪箭的所有工匠师傅们,大师傅每人就赏银百两,其余的工匠就每人赏银三十两吧。你写个条子让人到户部去领银子,今日就发下去给大家。”
“是,臣这就回去安排。”兵部尚书应道。
“另外的话,你跟底下的工匠师傅们说,只要有人能造出朕所说的弩枪,朕给赏银两百两一个人。哪怕是提出想法,只要有效的也算,一个想法赏银三十两。”韩凛向来是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的人,只要钱给到位了,员工们没什么是不能给老板造出来的。
“是,臣回去一定把陛下您的意思交代下去。”兵部尚书拱了拱手,就领着他们陛下的意思退下去了。
至于员工带来的这把弩枪箭,韩凛就留下来了。
第446章 南北通路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年多。
三月刚过完,一道匆匆的脚步声往皇宫里进来。
御书房的门口这里,小福子进来里头传话:“主子爷,蔡大人在外求见。”
“哦,蔡大人来了啊?让他进来吧。”里头传出一个说话的声音。
“是。”小福子应了一声就往外出去了,没一会儿带了一个官员进去御书房见他们陛下。
蔡文宣进了御书房给他们陛下和皇后殿下行礼道:“臣参见陛下,参见殿下。”
“臣不负使命,完成了陛下您三年前交代的任务,从上京到忻州的官道于半月前连通了。”三年前蔡文宣被调到路桥建设司去担任了司长一职,从此就开始了在外修路之路。这三年多以来,路修到哪里,他人就跟到哪里去。
这日子要说苦不苦?那自然是苦的。
但是当这条官路连同的那一瞬间,他们所有人都为这三年多的时间以来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都是感到值得和骄傲的。
在南北官道一接通的第一时间,蔡文宣就往京城赶回来,想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带回给天子。今日他刚到京城,连家都还未回,人已经在这宫里头了。
“辛苦你了,也辛苦你们所有人了。”韩凛看着和三年前相比,黑了也瘦了几圈的员工,就知道这三年的修路并不容易了。
“能为陛下您分忧,是臣应该做的。”蔡文宣回道。
韩凛对这个员工的态度很是满意,见人还弓着身站着,他说道:“你起来说话吧。”
“谢陛下。”蔡文宣应了一声后,才站直了一点腰。
“坐,坐下来说话。”韩凛指了指对面摆着的椅子,让员工坐下来说话,还示意一旁站着的侍女上茶。
蔡文宣又道了一声谢之后,才到他们陛下指着的位置去坐了下来。
接到他们陛下递来的意思,侍女把茶水和点心端了上来就退到了一边去候着了。
待到端茶来的侍女退下去之后,韩凛看着对面坐着的员工,说道:“朕前两日还与秋白说你快回京了,没想到一说你就回来了。”
“你这是刚到京城吧?”
“是,陛下,臣刚到京城,就赶着进宫来见您了。”蔡文宣小心的拉了一下自己的衣摆,刚才进宫进得急,他也没有来得及先回家去换一身衣服再进宫来见他们陛下了。
后面韩凛又问了一下在修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等等,和员工闲聊了两句话,知道员工外出修路几年都没有怎么回过家,就放人回家去了。
在韩凛与蔡大人说话的期间,傅秋白并没有怎么开口说过话,就是坐在这里听着蔡文宣说而已。
其实他们没说的是,早在几日之前他们已经收到消息,得知南北的官道连同的事情了。消息还是忻州那边用海东青送到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