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读心后成了千古明君(276)

作者: 猫子戏法 阅读记录

贺疏舟故意给了阿斯特特国良种,马车和骏马,又给了南方的这些良种和炼铁,还有农具的图纸,而他们之间还隔着一个死亡之谷,根本无法动兵,那么,有了犁的南方自然想要北方的马和良种,而有了马的北方自然也想要南方的犁和别的图纸,这片大陆的南北两方,自然就只能合作,互通有无。

装也要装成哥俩好的一样,就像是眼前的里瓦和巴卡那一样,刚刚瓦里还想着痛击自己的老友,现在又恢复成多年不见的好友模样了。

特别得讽刺。

在场唯一能听见贺疏舟心声的陆兰锖,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位陛下,的确是有那么亿点点心黑。

至于几年之后,他们要是斗起来,就不关贺疏舟的事了。

在内陆取得了想要的橡胶树苗,贺疏舟自然不可能再穿越一次死亡之谷了。

他们在海面上不是还停靠着几十艘巨轮吗?

这一千多人,带着这几百棵树苗,向着最近的海边出发。

顺手也提走了看似与老友和睦友好,但眼神里都是惧意的巴卡那。

而里瓦眼看知道炼铁的法子的巴卡那跟着神灵使者们的一起离开了,叹了一口气,看来,这炼铁的法子不可能只有他们部落知道了,不过,所幸神灵使者们还给他们留了几个唯一的农具法子。

锄头,镰刀,还有犁。

这锄头和镰刀他们倒也能理解,他们部落就有类似的东西,不过这犁到底是什么东西?

十几日之后,众人终于赶到了海边。

不过等了几个时辰,就有一艘巡视的小轮看见了贺疏舟等人。

贺疏舟带着人寻找种子,早就与在海里的龚明和韩休约定好了。

他们深入内陆寻找种子,等得到所有想要的种子之后,不可能再长途跋涉好几个月回到原地,而只需要赶到最近的海边。

这些日子,龚明就派出所有小轮不停地巡视海边。

果然在两个月后,发现了风尘仆仆的贺疏舟一行人。

而五日后,几艘巨轮也来到了此处,顺利将这群人和橡胶树树苗接到了船上。

时隔两个月登上巨轮,众人就跟回了家一样,再看这艘坐了几个月的巨轮也是充满着亲切。

而巴卡那,看着神灵使者的所谓巨轮,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些人的强大,海的那边的那个国家的强大,幸好幸好,他们离海的那边太远了,这也是一种安全。

聊国,越国,夕国和海国:你说得对,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离天堂太远,离巍国太近。

得到了所有想要的种子,也参观了另一片大陆的风光和人文,甚至还为另一片大陆点上了歪了的科技点。

这趟旅程,贺疏舟满意极了。

两个月后,也就是远航船队离开了大巍的八个月之后,船队终于回到了大巍。

在贺疏舟离开的这八个月里,大臣们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特别的转变。

陛下离开的第一个月,想他。

陛下离开的第二个月,想他想他。

陛下离开的第三个月,想他想他想他。

……

第五个月,怎么还不回,不会是不要我们了吧?

第六个月,陛下不会在海的那边称王了吧,陛下可能就是享受那种建设国家的乐趣,去给茹毛饮血的人搞建设了,对他们这个看上去发展地不错的大巍失去了兴趣了。

第七个月,还不回来,那就别回了,这个家里没有你的位置了。

第八个月,贺疏舟抵达港口。

大臣们:这个抛弃我们的混蛋正在青州港口登陆。

第二日。

大臣们: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正在向兖州逼近。

第三日。

大臣们:这个胡闹任性的君主已经进入兖州。

第四日。

大臣们:贺疏舟到达了青州。

第五日。

大臣们:大巍的第十八任皇帝接近青州城阳。

第六日。

大臣们: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京城。

钱相:“陛下啊,我们想您想得好苦啊。”

户部尚书:“陛下,户部有银子了,您别走了。”

工部尚书:“陛下,全国的铁路又修了一千里,官道更是修了两千里,您要是再不回啊,怕是都要找不到路了。”

被群臣团团围住了贺疏舟,看着这群涕泗横流的高官,也是无奈地任这群人抱着。

“陛下都瘦了。”

“也黑了。”

大臣们:“陛下您吃苦了,何必去那么远。”

农学监监正:“陛下,交邕农学院研究杂交水稻初有所成。”

被众大臣无奈抱着的贺疏舟突然瞪大了眼。

“什么?”

“杂交水稻?”

第110章

长途跋涉几个月的贺舒舟顾不得休息。

“杂交水稻?是朕想的那个杂交水稻吗?亩产有多少斤?”贺疏舟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

谭乐生:“陛下, 交邕农学院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不使用化肥,可亩产五百多斤,而在用过化肥之后和除虫之后, 这种水稻可亩产一千斤左右。”

而大臣们也有荣与焉地挺起胸膛, 陛下不在,他们也能将大巍管理得很好, 还将新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在交邕推广了下去, 如今交邕几乎所有的水田, 都能亩产一千斤,不仅能供给交邕自己的州府, 还能出售给别的州府。

如今交邕和交邕周边的几个州府,这县衙州府粮仓里的粮食,都快堆成山了, 百姓们没有吃不饱饭的,甚至大部分百姓隔几日就能吃肉。

大巍南方州府的百姓,都是以水稻米饭为主食, 这水稻一下子增产两倍。这家家户户都堆满了余粮, 再也不会发生粮食不够吃,去问地主借粮,最后利滚利,连家里的田地甚至子女都抵押给了地主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