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摄政王只想篡位(149)+番外

作者:楼见溪 阅读记录

出现这种论调倒也不足为奇。

谢氏子孙调零,谢杨多年无嗣,年少一辈的谢祁全靠补药吊命,有早夭之相。如此情形,尽早过继子嗣是上上之策。

江怀允幼年时便被接入宫中抚育,是比照皇子教养成人。论才华,他不输任何人。

论出身,他虽非皇族血脉,可却在定国寺长大。

昔年高祖开国,被困盛京城外,危急之时,幸得寺庙僧人相助,才能化险为夷。高祖感念恩情,登基后,便赐寺庙“定国”二字,奉为国寺。

其后历代君主循例,皆对定国寺以礼相待。

沿袭至今。

江怀允出身定国寺,是先天优势。更遑论,方丈曾为他亲批“性慧”二字。

慧者,洞明世事也,破惑证真也。

是极好的字。

是以,即便谢杨从未给他敕封任何身份,百官也从不敢忽视他的存在。

可谢祁知道,这些都是表象。

谢杨重视血脉尤甚,从未放弃对亲生子嗣的追求。他特意挑选身世背景都无可指摘的江怀允进宫,给他无上尊荣,说到底,都是给他未出世的孩儿铺路。

一个已经长成的、智计过人的潜在继承人,远比不谙世事的小孩儿更有威胁。

谢杨需要江怀允来吸引不臣之人——尤其是谢祁——的注意力,更需要江怀允,为他未来的真正继承人保驾护航。

曾经谢杨把阿允的生辰当做昭示宠信的工具,往事难追,再计较也是徒劳。可今年毕竟是阿允的及冠之龄,意义重大,他不想谢杨沾染分毫。

“我不拦他回京,只是拖住他,让他错过你的生辰便可。”顿了顿,谢祁一字一字道,“哪怕只拖一天。”

他眼神郑重,情绪翻涌。

江怀允注视着他的视线,良久,妥协道:“好。”

第96章 背叛

拖住谢杨回京的脚步,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

周其案毕后,谢祁根据他透露出的线索,派人调查良久。虽然收获颇丰,可谢杨多年筹谋布置,这些消息也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这,他只让底下的人循着蛛丝马迹小心查探,始终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打草惊蛇,功亏一篑。

他们的人手安插不到范阳,若要阻止谢杨回京,就只能改变策略,先发制人,从谢杨多年的苦心安排上下手,趁其不备击破他的部分暗桩,以此来分散他的精力。

如此安排,听起来似乎万无一失。

江怀允提醒他:“小心适得其反。”

“阿允是担心谢杨被激怒,反而会提前回京?”

江怀允点头。

这个担忧不无道理。

谢杨此人最是会权衡利弊,人马受损既是定局,与其在范阳坐以待毙,不如化守为攻,赶回盛京牵制谢祁。

毕竟擒贼擒王,借此困住甚至除掉谢祁,获益显然更多。

“那若是再辅以沿路伏击呢?”谢祁一笑,指着舆图道,“我的人手虽然安插不进范阳城内,可安插到沿途重镇却是轻而易举。范阳至京路途不短,届时我只要在这个地方提前布置好人马,拖他个十天半月不在话下。”

江怀允垂眸,望向谢祁指的位置。

那个地方,山脉层峦,其间夹道,是范阳进往盛京的必经之路。不论是提前在两侧山腰设伏,还是借助地利设置障碍,都能延缓谢杨一行人回京的脚程。

在这处安排人手,一则能够减少伤亡,二则伏击事毕,一旦隐入山林,便踪迹难寻。

纵是谢杨有心追究,也难以成事。

双管齐下之策,不可谓不缜密。

唯一的缺陷便是——

“经此一役,你便再没办法韬光养晦了。”江怀允冷静道。

这些年来,两方之所以能够维持表面和平,最重要的便是互相摸不透对方的底细。谢祁能够根据周其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焉知谢杨不会?

百密终有一疏,总有顾及不到之处。一旦被谢杨抓到破绽,便再难如曾经一般悄无声息地躲在暗处。

“无妨。”谢祁不以为意,轻描淡写道,“当年势单力薄,只能受制于人。如今情势既变,本就该纳新吐故。倘若一味因循守旧,眼下这种僵局恐怕会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我可不愿将日后的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如何应对他上。更何况——”

顿了顿,谢祁一字一字道:“不破不立。”

他们僵持多年,他若有破绽,谢杨肯定会趁势而上。可谢杨一动,他同样有了可乘之机。

总要有人做打破僵局的人。谢杨不做,那就他来。

*

谢祁打定主意要做破局之人,手中的事务难免繁杂起来。各地的信件雪花般地飘上他的书案,一时间,忙得无暇他顾。

盛京城内暗潮汹涌,范阳行宫亦不遑多让。

去岁借着封王的由头,谢杨给足了江怀允警告。可为了解决周其,他在盛京的暗桩沉寂多时。加上谢祁趁虚而入,那些暗桩即便在后来重新启用,也不复曾经。

探听消息的难度增加不说,就连消息传达渠道也出了纰漏。

以至于,暗桩几乎形同虚设。

他心急如焚,早已按捺不住回京的心思,可到底没有合适的由头。思来想去,只能故技重施,借着给江怀允过生辰的名义回京,重新安排。

范承光找来时,谢杨正独自对弈,手执白子苦思良久,盘算着如何制敌。

范承光侯在一旁静等。

半晌,谢杨落子,漫不经心地问:“什么事。”

“先前主子命属下去打探恭顺王在皇陵的动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