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看脸系统又绑定了个大冤种[快穿](77)

作者: 锦官猫 阅读记录

闻轶倒是不知道沈杉珩复杂的心理,洗漱完之后的他带着几丝寒意快速钻进了厚重的被窝里。

被子里暖洋洋的,闻轶调整姿势,快速掖了掖漏着风的地方。

“哥。睡了吗?”闻轶凑近,很轻声问道。

被窝里的温度闻轶感觉有一半是生病发热的沈杉珩提供的,究竟体温有多高才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啊……

在闻轶开口时,沈杉珩身体有一瞬间的僵硬,他声音瓮声瓮气回复:“还没,你快睡吧。”

有个人在身边,沈杉珩是不可能睡着的。闻轶却不一样,他在关心完沈杉珩后,闭着眼没几分钟就陷入了沉睡。

真是年轻,一点警惕感都没有。

沈杉珩听到身后节奏逐渐放轻、平稳的呼吸声,有些无奈地想着。

不过沈杉珩自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在四周暖气的围绕下,他眼皮耷拉着,思绪正要陷入沉睡时,就被从身后突然伸出并圈住自己的手惊醒。

沈杉珩的神经绷紧,没有丝毫防备地被强有力的力度拉到一个超级暖和、厚实的胸膛前。

闻轶忘记告诉沈杉珩自己有抱枕头睡觉的习惯。

抱紧了身边最吸引人的大暖炉,闻轶像狗狗蹭玩具一样,用脸颊囫囵蹭了几下沈杉珩的颈脖,就满意地不动作了。

不过这可苦了沈杉珩,明白对方只是想找个趁手的东西睡觉,他想挣脱开闻轶的臂弯,但白衬衫扭得都皱了还是没逃脱控制,沈杉珩顾虑着会吵醒对方,动作不敢太大,况且自己现在的样子肯定很不雅,爱面子的沈杉珩纠结了下利弊,随后就躺平了,不再继续挣脱。

就这样吧,万一睡到中途,他就松了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沈杉珩顺势转身,寻了个不会让他落枕的姿势闭眼睡下。

但十几秒后,沈杉珩长睫颤了颤,鼻尖充盈着对方好闻的气息,是一种年轻鲜活、清透好闻的气味。

它不断侵扰着沈杉珩的思绪,直到沈杉珩睁开眼直面眼前帅气的脸。

摘了眼镜以后,沈杉珩600°近视的眼睛视线就变得模糊了。

窗外微弱、莹白的月光跳跃在眼中,他只能凑近点、再凑近一点点才能看清小年轻的模样。

这小孩儿吃什么长大的?

沈杉珩感叹了一声闻轶没有瑕疵的皮肤,又想到自己在洗漱时看到的眼尾上岁月细微的痕迹。

一时间所有旖旎都消失了。

真是……

烦……

沈杉珩思绪乱飞,好在没过多久超载运行的大脑就扛不住疲惫陷入了睡眠中。

……

太阳蒙蒙亮刚升起来时,闻轶便醒了。

他一贯习惯早起去做师父布置的课业,比如打太极、五禽戏等等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

不过今天他醒来后,就感觉胸前被另一具身体贴得紧密,怀中抱着人的敦实感更是把尚存的倦意给吓跑。

但很快,他反应过来肯定是自己习惯睡觉抱东西的缘故造成。

想着,闻轶身体灵活、轻缓地往后缩,幸好他有功底在身上,在保证不会弄醒对方的前提下,成功避免了尴尬的场面。

……

沈杉珩是被刺眼的太阳弄醒的。他的闹钟在休息日是不工作的,他的生物钟在周末也是10点以后再起来。

所以,当闻轶都在外面公园运动了好久,买了早餐回来后,沈杉珩都还在睡。

“醒了?”闻轶从一本大杂志中探出头,见沈杉珩打了个哈欠呆呆坐在床上,他倒了杯热水递了上去,关心的道:

“喝点水。身体好点了吗?”

“嗯。”其实沈杉珩起来后还是好难受,脑子晕乎乎,他眨了眨尚还带着水意的眼睛,看清闻轶递来的是水杯后,接过来喝了几口。

随后沈杉珩下意识在枕边摩挲眼镜,结果来来回回摸了好几次都没找到。

最后还是闻轶猜出他需要眼镜,才帮忙把床头柜上的金丝镜框递了上去:“哥,你还没睡醒吗?要不要再睡睡?”

沈杉珩的样子根本不在状态,闻轶这时候也不管僭不僭越了,伸出手掌覆在沈杉珩额头上。

“好烫。”闻轶换了手背,温度还是很明显的发烫。

“我们去医院吧。”闻轶对上沈杉珩看过来的眼眸,带着浓浓的担忧。

沈杉珩感冒加重,还不自知,拒绝的话没说完,就被态度突然强硬的闻轶打断,随后小年轻不吭一声,仿佛以此就给不了沈杉珩任何驳斥的机会。

他一件一件衣服递给沈杉珩,在摸到风衣略薄的厚度时,他带着点不认同道:

“你先穿我的吧。你之前穿这样薄,不感冒才怪。”说着,将沈杉珩价值几万块的风衣丢在床上,从行李箱里掏了一件打折促销的199元“买一送一”的羽绒服套在沈杉珩身上。

沈杉珩被肆意摆弄着,头难受地抵在闻轶肩膀上,鼻翼中又闻到了小年轻好闻清爽的味道,稍稍缓解了胃部的反呕。

“真的很抱歉,哥哥。”闻轶将自己的围巾也套在沈杉珩脖颈上,见沈杉珩着实难受极了,平日昳丽漂亮的眼睛都被剧烈的疼痛带出颤意,闻轶感觉内疚感快要溢出心脏了,说话时带出了几丝哭腔。

……

因为近期骤降的温度,A市流感正处于爆发期,,医院此时已经人满为患。

闻轶好不容易找了个空位,让沈杉珩坐着输液,他一个大高个儿蹲在沈杉珩脚边,一双微圆的猫儿眼仿佛噙着泪水,声音带着明显的哭腔:“还疼吗?哥哥。”

沈杉珩感觉自己脑子快要烧化了,在嘈杂纷乱的环境声中隐隐听到小年轻快哭出声的话语,只好强撑着摸了摸闻轶的头,明明他才是病患,此时却安抚着闻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