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爷在心中微微松瞭口气,皇阿玛现在最起码是承认瞭皇上的身份。
他也是登基大典之后才知道,所谓的传位圣旨,根本没有经过皇阿玛的同意,三位大学士拟旨,皇上在还不是皇上的时候用玉玺盖上的大印。
原谅他不孝,老八给的实在太多瞭,他从郡王升到亲王的爵位,额娘从成嫔到成太妃的位分,更重要的是领兵的机会。
在皇阿玛还是皇上的时候,他隻随过一次军,是皇阿玛第二次远征噶尔丹的时候,让他怀念的不是在战马上厮杀的痛快,也不是胜利后的喜悦,是骑马出征、打斗厮杀、论功行赏时和和哥哥弟弟们别无二致的待遇。
真刀真枪的战场,不像宫中的演武场,上瞭马就是战士,敌人不会手下留情,而在演武场,师傅们会处处留意他那隻坡足,练习佈库时,对手也会刻意躲著他那条腿,很多时候他胜瞭,要麽觉得自己胜之不武,要麽怀疑对手给他放瞭水。
他太渴望领兵出征瞭,太渴望那种平等的感觉瞭。
但他知道,如果是皇阿玛在位,他不太可能会再有上战场的机会。
十三爷心中的愧疚感更甚,皇阿玛现在心裡应该很不好受吧,这才一个月,皇阿玛看上去就老瞭许多。
十四两度告状无果,他被四哥刻意针对这事儿,八哥不管,皇阿玛也不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等他之后打下一块大大的地盘,到时候就不是他主动伸手向朝廷要支持瞭,而是朝廷上赶著他,往他手裡送银子送人手送武器,那时再看他和四哥。
康熙没再见旁人,在寿康宫裡等瞭足有两刻钟,才等来一身明黄色龙袍的老八。
这颜色实在是有几分扎眼。
“儿子参见皇阿玛,恭请皇阿玛圣安!”八爷行礼,腰是弯下去瞭,腿却没有。
他不安。
任何一个皇帝被架空成太上皇都会不安。
更让他不安的是老八上位后隻顾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将来,他实在害怕江山会葬送在老八手中。
“朕没想过会是你,所以从未教过你为君之道,做君王和做王爷是不一样的,朕曾经夸过你是贤王,但你要想做个好君王,就把你从前那套全都扔掉。”
没有这麽收拢人心的,没有这麽坐江山的。
八爷:“……”
他早就已经做好瞭被斥责辱骂的准备,整个寿康宫都是他的人,无论皇阿玛骂的有多难听,都不会有一个字儿传出去。
“儿子知道,皇阿玛从前倚重的人是太子,三哥和十三是您为太子预备的未来贤王,也是您预备的后手,再有就是四哥,他们四人才是皇阿玛您考虑过的未来皇帝。”
当然皇阿玛心目中的贤王和他这种贤王自是不一样的。
八爷笑瞭笑,道:“儿子那套收拢人心的法子,您自是瞧不上的。”
他在剧情中看到过皇阿玛对他的评价,皇阿玛认为,他因为出身不好,所以内心自卑怯懦,没有皇子该有的威仪,是个软弱之人,而君王最是不能软弱。康熙咬瞭咬牙,他是看不上老八那套,可皇位都被人夺瞭去,再说看不上,辱的就不是老八瞭。
不过,老八倒是把他琢磨透瞭,他考虑过的未来皇帝人选的确隻有那四人。
康熙越发笃定,老八是早有野心,早就在琢磨研究他这个皇阿玛瞭,一个月前的兵变,恐怕不是一两年之功,是数年十数年之功。
是啊,一个自进上书房起就处处争先的皇子,一个牢牢把两个出身更好的弟弟拢在身边的皇子,一个监国能揽下大半差事的皇子,怎麽会没有野心呢。
想想江山社稷,想想祖宗基业,想想儿孙后辈,想想后人评说,康熙努力压下心中的恶气和戾气。
他不能让老八毁瞭大清,个人恩怨和社稷江山,孰轻孰重,他心中还是有数的。
康熙秉持著为大局著想的原则,忍辱负重的道:“朕得承认,从前是小看瞭你,但现在木已成舟,你既做瞭皇帝,就该知道皇帝要怎麽做,朕会把从前没教你的悉数教给你。”
不打不骂,反倒要传授为君之道。
八爷有些摸不准皇阿玛的意思,是以退为进,还是想借此插手朝政?
“儿子先在此谢过皇阿玛。”
康熙越看老八心中怒火便越盛,但又不得不忍辱负重。
“你把保成和弘皙流放海外,还允他们带走三千人手和傢财武器,善待留下的傢眷,这一步棋走的对,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不会让世人觉得太过刻薄。
但怎麽到瞭其他人那裡,你就不懂这个道理瞭。
老三早先是有过夺嫡之心的,他那时在朝中的呼声你不是没见过,他还是你的兄长,你可以封他为亲王,也可以把朝廷修书的差事交给他,但这二者隻能选其一。
老四在做内务府总管之前,已经在户部待瞭十几年,你这时候还把他调到户部,还给瞭他署理之权,是生怕他不起心思吗。
老五做宗令,老九掌管内务府,还是铁帽子亲王,宜妃封皇贵太妃,朕还听说,你允瞭老九和老十见君不跪,恩宠太过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件好事。
……
你知道防患太子,为什麽不知道防患他人呢。
再有,你把爵位给瞭,几乎一口气给到顶瞭,还让他们把生母接回府,又给瞭立功立大功的机会,将来要如何封赏。
是全封铁帽子亲王,还是封完瞭兄弟封侄子,封完瞭侄子还有侄孙,大明朝是怎麽亡的你没忘吧,宗室开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到会把整个国傢的财政都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