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坐井观天(124)
至于为什么商铺这边有厨房还要在小院将东西卤制好了在送过来,当然是为了省钱,煤气一个字多贵呀,开一晚上煤气煮几大锅的东西得费多少字?这成本得提上去多少?
他们徐家小店当初之所以能够在城里立足,凭借的就是味美价廉经济实惠,如今就算是开了分店,当初安家立命的本事也不能丢了,店里所有的东西一定都的货真价实,价格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成本控制就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煤气这种东西尽量要省着用,煮东西还是得靠小院里面的那几口大黑锅。
而且说实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徐宏伟在商铺那边开了几次火之后,总觉得煤气灶煮出来的东西,没有小院那边劈柴铁锅和煤炉煮出来的东西好吃,出锅的东西怎么尝都少了点烟火味。
综上所述徐宏伟夫妇决定卤味的制作还是主要得靠小院这边,商铺这里留下几口带着卤汁的汤锅,当做备用地点就行。
既然都已经想好了以后每天都要送货,那家里面的交通工具自然就得升级一下,不然天天等着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往返,费时费力不说,万一遇见个雨雪天气,送过来的熟食即便是盖着东西也觉得不太卫生。
徐家做的是与饭碗相关的生意,在安全卫生的问题上从来都不敢有半点大意。
凑巧的是小院旁有一家邻居,家里面原本是开着一辆小面包给市里各单位送货的,现在攒了一点钱就打算换一辆大货车开始跑长途,家里面的那辆小面包用不上了,就便宜卖给了徐家。
因为两家关系还不错,那位卖车的邻居还负责教会徐宏伟开车,这种好事乐的徐宏伟差一点合不上嘴。
要知道这年月可没有驾校这种地方,一般人家想要学会开车,都要去拜师傅,好酒好烟的给师傅送过去,才能让师傅抽出时间来教教你。
现在车刚到手,师傅自己就上门了,这运气简直不能更好。
这么难得的运气,李桂荣也不想放过,等到丈夫学会了开车,从交警队那边顺利的考下驾照之后,李桂荣就拉着丈夫让他教自己开车,想着一家人里有两个会开车的,这样以后进货送货的时候就能分的开人手了。
整个秋天,徐宏伟李桂荣夫妇的日子过的忙忙碌碌,每天天不亮徐宏伟就要开着车出去进货,天亮之后回家。
回到家里夫妇俩一起将新进的原材料收拾干净,然后丢进锅里面熬煮。
趁着煮东西的时间,李桂荣要把早饭准备好,把孩子们叫起来吃饭后,看着大的牵着小的,姐妹俩一起去上学。
上午十点钟左右,锅里的东西煮好,徐家小店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打样关门。
之后李桂荣在家里收拾东西,为明天的开业做准备,徐宏伟则要开着车到安顺街的店铺那边去看看,店里面最近门窗都开着散味,晚上得关上才行。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秋天,夫妇俩都感觉有些精疲力尽,一想着分店开张之后肯定会比现在还要忙,两口子就都有点头大。
在仔细商量了一下后,两个人都觉得他们应该雇个人帮忙干活了,不然在这样熬下去,非得把身体弄垮了不可。
第七十一章
既然要雇人, 那自然得雇佣那些知根知底信得过的人才行,不然把店里丢给一个不知根角的家伙,徐宏伟李桂荣两口子谁都不能放心。
所以几乎下意识的, 两口子都想起了在老家的兄弟姐妹还有妯娌们,大家或是一母同胞,或是在一起居住多年,彼此都是什么性格在了解不过。
做买卖看店这种事情,还是得交给家里人才能放心一些。而且反正是要雇人,工钱与其给了别人还不如给家里面的人,好歹肥水没流到别人家的田里。
于是赶在冬至的这一天,徐宏伟开车回了一趟家里, 他打算问一问,看家里面有谁能有时间, 出来给他们家帮帮忙, 顺便还能赚一点钱, 他们两口子绝对不会占兄弟姐妹家的便宜,市场上雇一个帮工是啥价格, 他们就给多少工钱。
当徐宏伟开着那辆二手面包车行驶进村子的时候, 听到土路上有车响的村民们透过窗户向外忘, 就看到一辆白色的面包车, 一路向着村里开了进去。
村里有人家买车了!!!
好像是徐元海家的二小子!!!
这个消息就如同在鱼塘中落入了一个二踢脚, 还是炸响了的那种, 涟漪迅速的在村中蔓延,很快只要是留在村里的男女老少就都知道了这个讯息。
要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村里人几乎各家各户都有青壮劳力外出打工, 早就不是一、二十年前那种没见过世面,随便一辆四个轮子的东西就要围上去看半天的土老帽。
车子这种东西, 村里人不但天天都能在大马路上看见,还基本上都坐过呐,但那是别人家的车,他们村里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将车开回来。
如今这年月,但凡是辆汽车,就得好几万块钱,有这钱都能在村里盖上午间贴着瓷砖带着套院的大瓦房,谁还会买车呀!
毕竟房子这东西是村里生活的必需品,没房子的人家媳妇都不好说,而车这种东西对于村民们来说还是太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