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国正清秋(449)

作者:风竹月夜 阅读记录

沈安颐听到此处,不禁扑哧一笑,摇了摇头。徐徐抿了半盏茶,又听得另一桌上几个学子在斗诗联句,过了会儿其中一人道:“这些个都太陈套了,我刚想到个新鲜玩法。我念四句诗,每句中各有一字,凑起来恰是个应景的好词,看你们谁先猜出来!”

余人皆笑:“好,好!你且念来。”

出题的那人便将个空茶杯轻轻一跺,道:“弹指东风太浅情。”

“好!第二句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再来!”

“无边光景一时新。”

“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那人说完,看着衆人笑道:“可猜得出?”

“猜出了!”一人破开嗓门,“风雨无情!”

“错了!”出题那人顿时垮下脸色,“是‘太平新时’。哪来的‘风雨无情’?”

“你自己看有没有‘风雨无情’?”

“有便有。我说是应景好词,‘风雨无情’算什麽好词?”

“怎麽不是好词?”

两人各执己见,眼看要吵起来,旁边同伴赶忙息事宁人:“好了好了,也有‘风雨无情’,也有‘太平新时’。这点事有什麽可闹的?快坐下!”

沈安颐看得啼笑皆非,又觉闹腾又觉可爱,笑了片刻,忽想起不知多久以前,她好像也曾与那位不具名的贤卿玩过类似的游戏。当时她得了一套三本的名家珍藏画册,与那人一同观赏时,开玩笑说这三本画册,每本都可对应一句诗,三句诗合起来,里面刚好藏有贤卿的名字……

名字?沈安颐念兹在兹,心头登时一醒。不敢放过这难得的线索,立马细加回忆。她记得那三本画册,一本是侍女图,一本是花鸟图,一本是山水图。那三句诗呢?

“你看这头一本,绘的是‘上阳白发人’。这第二本嘛,花团锦簇,隔叶黄鹂……正对应‘花重锦官城’。至于这最后一本……”

昔年语笑,忆到末尾又模糊了。最后一本……是应的什麽诗句?为何会突然忘却?

不管如何,三句已得其二,沈安颐大有收获,心中欢愉,赶忙问店家要来纸笔,将那两句诗写下,细意琢磨。

第一句中必定有那人的姓氏,观这五个字里,最可能作为姓的是“白”,于是特特地拎出来,与第二句中字眼挨个拼凑。可拼来拼去,哪一个都让她感觉陌生得很,断无往常那种福至心灵。难道竟弄错了?那人其实是个生僻姓氏?

虽然失望,虽然疑惑,但总共也就十个字,大不了挨个凑一遍。沈安颐打定主意,从头开始。

第一个字是“上”。上花,上重,上锦,上官——

心头没来由地一颤。

上官……

不算奇罕的複姓,含在唇齿间,却産生了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醉意,将她引渡回一场久远前的梦。

“是你?上官公子?”她可爱的小侍女在说话。

“采棠姑娘还记得在下?”

第一次,第一次……那人的嗓音在耳畔幽然响起,玉一般的润,水一般的清。

猛然间,泪水不受控制地往外涌。

为什麽落泪?我难过吗?沈安颐茫然。

我好容易觅得了她的姓氏,还记起了她的声音,该高兴才对。

是啊,该高兴才对……

沈安颐想笑,眼泪却越流越急。她擡手去擦,触颊已一片冰湿。她用力地抹,怎麽抹也抹不尽。

-

渡江北上,便是从前的北桓故地了。眼前风景似曾相识,却又好像从未谋面,沈安颐撇开思绪,且行且游,这一日登上一座山头,忽见林中隐着一座古寺。

“这里还有寺庙呢?”

她稀奇地望了望,信步入寺。那寺中方丈年老,行动却还灵便,见有客人到访便亲自相迎。

也没什麽特别之处。沈安颐蕩了一圈,有些兴致阙如,回到前殿,看到香案边摆着几本佛经,便拿起来翻了翻。她翻了一会儿,心里暗自嘀咕,怎麽这经书上的字跟自己的笔迹那麽像呢?

“夫人很喜欢这本《心经》?”

方丈大师或许觉得她对佛经兴趣浓厚,很有慧根,带着一抹慈蔼笑意看着她。

沈安颐实话实说:“我是觉得……这字很不错。”

“夫人眼光精到。”方丈笑道,“此乃皇上年少时所写。世人都赞皇上《祭亡士碑》写得精妙,我倒觉得这几本经书更好,笔力虽略不足,却贵在一片纯心。”

沈安颐一愣,继而恍然。

是了,她年少时在北桓为质,曾替桓王后抄过几卷佛经。不过这大师说话也真可恼,什麽叫一片纯心所以经书写得更好?难道她后来心思就不纯了?

正自不以为然,只听方丈再度开口:“提起《心经》,早年有一件趣事。那时有个上官公子借住本寺,与老衲打赌……”

“上官公子?”

四个字陡然窜入沈安颐的耳朵,不啻于一道响雷。

“大师,你真的曾见过一个‘上官公子’?那人长什麽模样?”

也许此上官非彼上官,只是姓氏相同,但她还是忍不住要问。

方丈叹了一口气。

“她生得很是俊美,心思又机敏巧慧。我当时便知道,这不是一个福寿之人。”

这分明就是“预言不幸料中”的惋惜腔调,沈安颐一听,心更揪紧了几分。她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每当遇上和那人相关的事物时就会出现,让她忽喜忽忧,忽泪忽笑,让她有万千种感慨,却一句话也道不出,怅然不能自已,凄然不能自明,恨不能死去方好。

上一篇: 最不浪漫是冬 下一篇: 流火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