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词[破镜重圆](40)
“嗯。”沈宴宁头也没擡。
学校终于要修西南角的那座危楼了,听说又是哪个投资大佬为校贡献投入了一笔不小的钱用来造图书馆。
好巧不巧,那座危楼正好在外语学院。
华今望着窗外:“那个图书馆明年能建好吗?”
沈宴宁慢慢擡起头,随着她的视线看过去,“还早呢,正式啓用起码得两三年吧。”
“那真是可惜了......”她表现出略微的遗憾。
明黄色的挖掘机正一点点把顶层推平,这栋立在外语学院近三十年的建筑楼被彻底遗弃在了历史长河中。后来的学生不会知道这栋楼里曾诞生过两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官,也不会知道这里曾发生过怎样一场慷慨激昂的辩论赛。
“你不考虑研学是因为孟见清吗?”
话题又回到了原点。
“为什麽会这麽想?”沈宴宁不解。
华今舔了舔嘴唇,她的烟瘾有些犯了,但图书馆禁烟,只能被迫将那只伸进包里拿烟的手重新抽了出来,烦躁地抓抓头发。
“你和孟见清现在是什麽情况?”
沈宴宁哭笑不得,才发现她身边的人比她还要关注自己和孟见清的关系。她如实回答,“我们很好啊。”
“那你之后有什麽打算?”
“还能有什麽打算......”她撇开脸,对着窗外轰隆隆的机器低声自语,“毕业,找工作......人生照过啊。”
华今有点猜不準她的心思,百转千回间,还是决定把那座危楼背后的投资者是孟见清这事放回了心里。
她私心并不希望沈宴宁因为孟见清投入太多不必要的情感。
有些事看看就好了......
她烟瘾上头,能忍到现在已是奇迹,揣了烟盒準备起身,想了想又对沈宴宁说:“这样也挺好。”
华今潇洒地离开了。
周围有同学压低声音议论那座轰然倒塌的危楼。
——“怎麽突然就要修了?之前也没听说啊?”
——“谁知道!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外语学院总算不用再蹭经管的图书馆了,每次都要绕大半圈,下雨天最烦了......”
是啊,下雨天最烦了。
沈宴宁不置可否。
那是七月某个下暴雨的夜晚。
考完期末,沈宴宁接到了导师林星临时发来的翻译任务,由于原稿内容涉及大量宗教内容,为了确保翻译的準确性,那两天她只能下班后趁着晚上闭馆前的时间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资料。
那天晚上孟见清来接她吃饭,在外语系绕了一圈,说是没有找到外语学院的图书馆。
“不是我们学院的图书馆,你得绕到后面来,我在经管的图书馆。”沈宴宁在电话里压低声音说,“还是我来接你吧,你现在在哪里?”
京城那几天天气变得特别快。沈宴宁出门的时候还是朗月稀星,接到孟见清时突然下起了雨,一下子倾倒如注,连路都看不清。
两个人挤在三寸小的地方挪不开脚,孟见清蹙眉说:“你们学院就不能自己建个图书馆吗?”
“哪这麽简单啊?”沈宴宁长叹一声,“在学校建图书馆首先钱不谈,还有各种手续审批,等流程全部走完不知道要多久。而且我们学院建的早,本来面积就这麽点,还能去哪造个图书馆。”
“那里不行吗?”他指着远处的一栋楼,“之前来那一次就注意到这是个废弃楼吧?”
她顺着视线看过去,“那里也不是不行......”
华今千幸万苦想保住的秘密,她其实心知肚明。
后来沈宴宁作为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看到那栋为外语学子造福的图书馆大楼,会隐隐觉得有些愧疚。孟见清这人冷淡寡情,少有的几分温存大约在那几年都留给了她。
学校里的银杏叶开始褪去青绿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盛夏里没有答案的选择题,埋在了无人知晓的枯枝败叶里。
沈宴宁突然有点想家了,或许研学的事情可以和母亲商量一下。人在无助迷茫的时候,家人的支持总是最有用的。
第 22 章
沈宴宁是中秋节回的家。
她出生在江浙地区的一个海岛小镇上, 飞机落地市区后还要搭一呈轮渡才能到家。
轮渡很慢,浆机轰轰作响,海风一吹, 脸颊上潮潮的。她趴在舷窗上,看着近在咫尺的故乡, 恍然觉得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
母亲蒋秀早早地候在渡口, 昂着头在人群里搜寻。
“妈——”
沈宴宁率先看到她,拖着个登机箱小跑两步过去。
“哎呀, 什麽时候出来的?我怎麽都没看到你?”蒋秀接过女儿手里的行李箱,脸上掩不住的惊讶。
沈宴宁挽着她的手挤出人群,“就那个出口,人多你没看见。”
“这样啊。”蒋秀回头看了眼,轮渡上还在陆陆续续走下人,“过节了, 大家也都回家了。”
沈宴宁的父亲早些年因病去世了,母亲靠着一家成衣铺将她拉扯长大, 日子虽然谈不上富裕, 但从小别的孩子有的,她也不会少, 在那段父爱缺失的光阴里, 母爱已经填补了所有。
母亲的那辆小电驴载着她从孩提到成年,从海岛到帝京, 得以让她盛放于更大的世界。
蒋秀的成衣铺在镇上开了十余年,来往都是老客户,进门看到沈宴宁, 诧异地喊一句:“呀,宁宁回来了!”
海岛上民风淳朴, 居民多以捕鱼为生,被阳光晒得黢黑的皮肤都裹挟着一股鹹湿海水味,笑容满面。
也许是许久未归家,面对这句热情的问候,沈宴宁有些局促,僵着嘴角,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