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既见君子(重生)(61)

作者: 起一声羌笛 阅读记录

说到这里,他的视线落在了窗外两竿竹上,慢慢道:“欲救天下人,有时不得不舍弃一部分人。”

内中道理不需他细说,他很明白自己这个学生都看得懂。

如今他们清丈土地推进到了两江地区,曾经的两江巡抚就是祁国公那位最能干的九爷祁煜。他在两江经营多年,两江地区官员不是换了祁国公一党的人,就是依附祁党的贪官。

在那里清丈土地,本就艰难。眼下受了灾的三个县更是这些人眼中的香饽饽,平常一亩土地价值五十石稻谷,遇到灾年二十石,甚至十石就能买了去。那帮人怎麽可能放过大好的兼并机会,根本不会让救灾粮运进去。

这时候插手三县救灾,就是虎口夺食。本就难以推行的清丈土地更会寸步难行,真把那些人惹急了,只怕两湖地区已有的成果都保不住了。

慕元直早已看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这三县,甚至——煽风点火。饿死的人多了,祁党再是通天,也兜不住。一旦出了民乱,正好把两江地区依附祁国公府的官员一网打尽,换上他们的人。

他再次看向宋晋,他绝不相信宋晋没想到这一点。

“有时候,人就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哪怕为此背负污名,只要于大局有益,也在所不惜。”

慕元直慢慢道。

窗外阳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苍白面容上。

第 33 章

夏日阳光热烈, 透窗而入的阳光落在慕元直转过的侧脸上。这张曾惊豔京城的脸,一半在阳光下,一半在阴影中。

宋晋拱手躬身向老师恭敬一礼,才道:“学生以为, 有灾当救, 哪怕知其不可为, 也当为之。”

慕元直身子一颤, 看着宋晋,没有说话。

宋晋道:“虽阻隔重重,但总有办法让他们配合的。”

慕元直沉声道:“那都是祁煜亲自收服的, 哪有那麽容易。”

“祁大人的才华手段学生从未质疑, 只是——”说到这里宋晋看向慕元直一笑,“以利相聚的人,就会因利受到威胁而散。”

“你是说?”

“温尚书给臣送了整整十二箱两江历年书册,臣也不是白看的。”

慕元直一愣,道:“他们肯送过来的要麽是琐碎无用的记录, 要麽是抹平了的数据.....”

宋晋含笑回複:“自然各府县的文书记录都没有问题。但分开看没有问题, 不代表合起来看找不到问题。单看一年的找不出问题,不代表历年对比看寻不出问题。”

说到这里宋晋淡淡一笑, 向慕元直道:“臣已密信,让季玉和义山两人照着线索去查, 目下已有回音了。”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呈给了慕元直。

慕元直看过,暗沉的目光一亮!“如此不仅能救灾,就是清丈也不至于寸步难行!”想到什麽, 他提醒道:“祁国公必不会束手以待,他那边.....”

宋晋温声道:“老师忘了祁国公的心头之痛了。”

一句话, 慕元直豁然开朗。祁国公心头之痛就是祁煜之死,而祁煜正是死于倭寇之手。就是为了给儿子报仇,祁国公也不能坐视东南真的乱起来。

慕元直道:“真是死得其所呀。”

当日听说祁煜死讯,他只高兴祁党失去左膀右臂,他们在两湖的清丈一下子没了这个最大的阻拦。怎麽都没想到还有后头这些好处。

宋晋轻轻一笑,“是啊。”

“既这样,我会禀告阁老,就按你的主意来!我现在就去赵府,你也回去吧!”

书房中,宋晋含笑,没有动

“还有什麽事?”慕元直一面袖起两封信,一面问。

“大人,学生想看看大人这边的两部孤本藏书,不知大人可允?”

“藏书阁,你可随意。”

“如此,就要耽误大人些时辰了。”说到这里宋晋看向慕元直,“既大人暂时不能离开,不妨去厢房看看郡主。郡主在等呢。”

慕元直一滞,看向了宋晋。

书房里一时间安静极了。

许久才有低沉的声音响起:“子礼,国朝正行到关键处,正需你辈鞠躬尽瘁。老师不希望旁的微末琐碎之事,牵扯你的精力。”

另一道温和如风的声音:“学生铭记老师教导。”

*

尚书府待客的厢房里,除了必备的桌椅,另外只有一只土定花瓶,插了两枝绿枝,就是整个房间唯一的装饰了。

这间厢房如同整个慕府的缩影。满朝皆知慕尚书慕元直,清履中正,苛细廉检。

月下对着眼前的粗瓷茶杯,干巴巴坐着。

就在翠珏和璎珞都不抱希望的时候,她们看到门口处有人过来,只那身白袍就知是他们老爷。

璎珞慌忙推了推椅子上还在发呆的郡主。

月下回神,起身朝门口看去。

一时间几乎哽咽。

她缓缓起身,正要恭恭敬敬俯身行礼。

只是才屈膝,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带着同样熟悉的几乎藏不住的厌恶:

“免了,不敢让郡主行礼。”

一句话就让月下身后的翠珏和璎珞煞白了脸。

月下屈到一半的膝几乎僵住了一样,她看向了父亲。

“你还委屈了?”

慕元直只一扫月下那张脸脸就立即转开了目光,像以前一样,对这个女儿他连多看一眼都显得吃力。他冷笑了一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月下直起了膝盖,愣愣看着父亲。隔着多年时光,见面不过一会儿,她就重新捡起了对眼前这人所有的怨恨。

慕元直再次瞟了月下一眼,声音更冷了:“别告诉我,你已不学无术到连这麽一句简单的诗都听不懂了。”

上一篇: 赛博第一网骗 下一篇: 九零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