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带孩子找到他们早死的爹(115)
在供销社当售货员会听到很多的八卦,从顾客口中透露出来的三言两句就能勾勒出大致的内容。
她们还经常听免费故事,村里的大妈大娘们肚子里面装了一肚子的‘那些年’、‘我小时候’、‘听老一辈子的人说’,她们来买东西时,闲着无聊也会给她们讲一讲。
或者不是闲着无聊,只是买个以前没有现在有了的东西,就会讲一堆‘那些年’的事儿。
顺道在羡慕现在的小孩子生在了好时候。
苏昭昭听得津津有味!
当天中午,王春花就帮她用月饼换好了粮食。
苏昭昭午休都没睡觉,村里的大妈大娘提着粮食,跟着王春花悄悄的来了她家。
大娘们带来的粮食,五花八门,有谷子,有小麦,有黄豆,也有新鲜的红薯。
“红薯是昨天才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着呢。”
以物换物就按市价算,大妈大娘们也没意见,苏昭昭领的月饼里都是五仁的多,绿豆的少,只有一斤的量,便打算留着自己吃,拿出来换的月饼都是五仁馅的。
在供销社里,五仁馅的月饼七毛一斤。
今年小麦的收购站给的收购价是七分多钱一斤,算整数八分,毕竟不要票,那么一斤月饼可换小麦八点七五斤,算八斤半。
最后苏昭昭五斤月饼换了一堆的粮食。
这个几斤,那个十几斤,红薯最便宜,换了三十斤。
把人送走后,王春花佩服道:“你可真行,咱们换东西都是商量着给个大概的数就行了,你倒好,算得真真的,比收购站还准。”
苏昭昭笑道:“这样最好,谁也不占谁便宜嘛。”
其实大娘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她们提来的粮食差不多也就能换一斤月饼的量。
给多了,人家也会觉得亏。
说起来,还是苏昭昭占了便宜,毕竟粮食在粮店买要粮票。
而村里人在交了公粮后,也会把多余的粮食卖给收购站换钱,收购站给的价是国家收购牌价。
私下换粮食反而价格还会高一些。
王春花道:“都没脱壳,吃的时候还得往打米站跑一趟,还得出打米的钱。”
粮店里供应的粮食都是经过加工的。
“要是面粉和大米就不是这个价了。”
“说的也是,反正算起来,也差不了多少。”
(注:物价参考89年出版的湖南物价四十年)
第99章 张口就来
下班到家,顾衡一眼就发现了桌上堆着的粮食。
“什么时候去买的?”他问。
苏昭昭还没来的及收拾,“不是买的,是换的,我用五斤月饼换的,我能干吧?”
顾衡点头,“能干。”
都是穷苦日子过来的,没人会嫌家里的粮食多。
“咱们家还得做一个大木柜专门拿来放粮食。”老家乡下就有一个,可惜了。
也是怕它太占地方,耽搁卡车拉货,这才没提。
在乡下,家家都有粮仓或者大木柜用来存放粮食,未脱壳的谷子,要是存放得好,能存十年。
靠天吃饭的农民兄弟,比城里人更懂居安思危,哪怕是丰收年,都不敢放开肚皮随便吃,多余的粮食会存下来预防灾年,这叫‘存粮防饥’。
新粮换旧粮,一年又一年,日子过得才安心。
“我托人做一个,要多大的?”
苏昭昭张口就来:“最好是能放个两千斤左右的吧。”
顾衡:“……咱们家没这么多粮食放。”
部队按月供应,家家户户其实存不了多少粮食。
说起来他们家存粮还算多的,有几百斤从老家拉来的粮食。
就那几百斤,也用不着几千斤的柜子吧?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我就想要个大粮柜,有多余的粮食就存着,反正都要做的,还不如做大些,也可以放其他的东西嘛。”
顾衡一下子就懂了她,心疼起来,“行,那就做一个。”
说完后又道:“放心吧,以后不会饿肚子了。”
苏昭昭:“……嗯!”
第三天,买月饼的人少了很多很多,而中秋节也到了。
中秋节当天,太阳刚刚升起,广播里便播放了一则消息:“今晚八点,小广场上放电影!”
放电影这件事比过节还让人感到热闹。
大街上叽叽喳喳的,都在谈论要放什么电影。
“是不是放《白毛女》?”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年纪大的大娘问出来的。
“《白毛女》都放多少遍了,不可能,肯定放《梁山伯与祝英台》,我最爱听越剧了。”
“啥呀!黄梅戏才好听呢,放戏就放《天仙配》。”
“不要听戏,我们要看《平原游击队》,要看新电影!”
何芳到前面来和苏昭昭聊天儿,“终于放电影了,上次放还是去年。”
下班后她打算先回家吃个饭,然后再带着爸妈一起过来看。
“苏姐,我先给你提个醒,人特别的多,附近村子里的人也会过来,记得早点儿去占位子,对了,带着凳子啊。”
“行,我知道了。”
心里却想着,家里的两个宝贝蛋不知道还有没有心情看电影,今天中秋,明天就是国庆,要登台演出了。
昨晚上兄妹俩就开始紧张。
好歹是过节,虽然不放假,但各个单位还是提前了安排了下班,下午上了两个小时的班,四点钟苏昭昭就从供销社出来了。
手里还提着一小壶油,不多,两斤的重量,这也是中秋的节礼。
难怪人人都说供销社福利好。
到家后略微的歇一歇后,苏昭昭便开始准备今晚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