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带孩子找到他们早死的爹(169)
两人打了个招呼便上了路。
在还算宽敞的马路上骑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陆浩然突然转动车把,将自行车拐进了一条狭窄的小道上。
苏昭昭见状,连忙紧跟其后也骑了上去。
“苏姐,为了近便,我们得走小路了,你骑车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哦!”陆浩然一边说着话,一边回过头来看了她一眼。
苏昭昭心中有些紧张,连忙说道:\"你专心看路就好啦!\"
陆浩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苏昭昭如此紧张的样子呢。
苏昭昭却笑不出来,她生怕自己笑得颤抖起来,一个不小心就会拐到旁边的田沟里去。
两人骑着自行车,穿过一片片田野和一道道田坎,路过一个个村庄。
路边田地里忙碌的老农,听到自行车清脆的车铃声,直起腰来,缓缓地抬起头,目光投向了不远处骑着自行车的两个人。
阳光洒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映照出岁月的痕迹和朴实的笑容。
“这又是哪里的干部要去开会咧!真好啊!”
他眼里带着羡慕,自言自语的说了这句话,看着自行车骑远后,又弯下了腰。
苏昭昭和陆浩然一路上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骑累了便找棵树歇一会儿,顺便还能遮遮太阳。
骑这样的小道,可比骑大道累多了。
歇完后又继续出发。
上午十点二十,他俩终于到了青山镇。
“苏姐,供销社在镇中,咱们直接过去吧。”
苏昭昭点点头。
青山镇的镇口有一座木石结构的牌楼,看上面的内容,这是一座进士牌楼,始建于明末时期。
有这么一座牌楼,说明这个镇子里以前考上过进士。
因为多年不曾修缮的原因,牌楼看着有些破败陈旧。
这座牌楼是传统建筑,也是文化遗产,现在它还能立在这儿,再过几年,很可能便会不复存在了。
想到这里苏昭昭回头看了好几眼。
惹得陆浩然也频频回头。
“苏姐,你看什么呢?”
没啥特别的呀?
苏昭昭笑了笑,“没看什么,就是觉得这个镇上老建筑挺多的。”
“那是肯定的,听老一辈说,青山镇一千年前就有了,当初还是什么驿站呢,就是古代的邮局。”
“你对青山镇很熟嘛!”
陆浩然笑笑,“我一个亲戚在这边,都是听他说的,我自己也喜欢看县志……”
说着说着,青山镇供销社到了。
第147章 再次培训
青山镇供销社位于一座两层楼的老式建筑内,整座房子除了地基用的是石头,整个房子几乎都是木质结构。
供销社门市部在楼下,办公室就在楼上。
上办公区的楼梯不在店里,得绕到后院儿去,从院子里上楼。
院子里还有几间房,房门口挂着库房的门牌。
王主任亲自下楼来迎他们。
“小苏、小陆来了,欢迎欢迎!我刚才还在想你们啥时候能到呢。”
王主任也认识陆浩然,之前也见过好几面。
寒暄了两句后,王主任带着他们,顺着木质的楼梯上了楼。
然后直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苏啊,我把培训的时间定在中午你看怎么样?”
苏昭昭点头,“可以的王主任,咱们工作性质特殊,只有中午午休时才能把人聚齐,我们社当时培训的时候也是定在了中午。”
王主任笑着道:“等培训完,你们还可以在咱们青山镇逛一逛,今天有大集,老百姓们会把自家的东西拿出来卖。”
青山镇的集市是很多年前便有的传统市场,青山镇镇委并没有取缔,只是把以前逢三、六、九的小集改成了逢十才开的大集。
每次开集都会吸引周边村庄的村民们前来买卖各种各样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
当然,这样的集市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让卖,你卖自家种的自家做的东西可以,但是投机倒把囤货倒卖不行!
计划经济之初,在这样的集市上,老乡们还能把家里的东西往外卖,等到后面进入全面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那十年间,这样的集市怕是便不会存在了。
而投机倒把一词也被过度解读。
听王主任这么一说,苏昭昭还真的来了兴趣。
难怪进镇子的时候觉得镇上来来往往的人多,原来有集市啊。
他们家属区虽然也有附近的村民提着东西在路口买卖,但和这种集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供销社的商品集市里没有,但集市里的东西,供销社也买不到。
有工作人员送茶水进来,王主任便吩咐道:“和大家说一下,中午十二点半,准时在下面集合,让他们别迟到了。你找几个人把会场布置起来。”
工作人员点了点头,偷摸摸的用余光瞟了苏昭昭好几眼。
王主任没少在大家面前夸这个女同志。
搞得大家伙儿都好奇死了。
王主任很快便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带着苏昭昭和陆浩然参观。
这么一参观,少不得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一介绍,苏昭昭和青山镇供销社的同志们就算是认识了。
在楼上的办公区一个个科室转了后,又带着他们下楼去了店里。
青山镇供销社的店面比他们供销社的店面要大,商品种类倒是没多大的区别,店里上班的售货员有三个人,两女一男。
今天赶大集,店里进进出出的人也不少,看着比他们店忙多了。
“小苏,我们供销社怎么样?不比你们社差吧。”王主任背着后,乐呵呵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