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后我带孩子找到他们早死的爹(26)

作者: 燕三月 阅读记录

“我天天在部队,你管的孩子,你问我?”

于慧心又白了他一眼,站起身走到唱片机前放唱片。

严光见状张了张嘴,等音乐放了起来,才小声嘀咕了一句,“靡靡之音……”

接下来的两天,苏昭昭一边等房子晾干,一边买东西开始布置家里。

家里需要的供销社大部分都能买着,怕买漏了,苏昭昭专门列了个清单,先买厨房要用的,柴米油盐酱醋、碗碟、筷子,烧水用的大水壶得准备一个。

卧室的被褥这些也少不了,顾衡宿舍有两床棉被床单,单人的,到时候拿回来给两个孩子铺上正合适,另外只需先买一床棉被就够了,被套床单得多准备两套换洗。

一样样的记录下来,真不少。

幸好顾衡给的钱多,不然还真不够。

幸好苏招娣是识字的,当童养媳那几年跟着当过教书先生的顾父学过,要不然她连笔都不敢拿。

把纸条往兜里一揣,苏昭昭招呼顾想顾念,“走,去供销社。”

他们一大早吃了饭就来了新房,苏昭昭剪了一件补丁最多的衣服当抹布。

听到她叫,顾想顾念放下抹布跟上。

“对了,别忘了把空瓶子提上,还得去退钱呢。”刚好把网兜还给人家。

出了大门,苏昭昭拿出钥匙锁门,就在此时,隔壁的院门打开。

一看,面熟。

“是你呀?”

苏昭昭想了起来,这不就是昨天在供销社遇到的买布大姐吗?两人还打了招呼呢。

“你好,好巧呀。”

大姐笑呵呵的:“是挺巧的,我昨天晚上才听我男人说顾团长一家要住咱隔壁了,还想着啥时候上门打个招呼呢,原来咱俩已经见了。”

大姐自我介绍,“我男人姓周,是二团的政委,我叫王春花。”

苏昭昭:“王大姐。我姓苏,你叫我招娣就成。”

第22章 邻居

王春花非常热情,“家里收拾得咋样了?需要帮忙的你开口,邻里邻居的千万别客气。”

“差不多了,还需要添点儿东西,这不,刚要去供销社买呢。”

“那一起去?”

“成。”

苏昭昭让顾想顾念叫人。

“王婶婶。

“嗳!真乖!不像我家那个皮猴子,一大早就不知道跑哪里野去了。”

王春花三十七八,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大的都成年了,也在部队当兵,不过不是在这里,老二是个闺女,十五岁,在城里上初中,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来一次,小儿子和顾想他们同岁。

“刚好,年纪一样,玩得到一起。”王春花和顾想顾念说,“等小军回来,我让他去找你们玩。”

顾想顾念点头。

一路走一路聊,“你和顾团长的事儿我听我家老周说了,太不容易了……”

顾团长乡下没死的媳妇带着孩子找来了,在部队干部里已经传开了,干部们回到家少不了要和家属唠唠,家属安置区的军嫂们不说都知道了吧,但也有大半的人听说过,只是很多都还没见到真人。

王春花也是这两年才来随的军,以前在乡下老家带孩子种地,听说这事儿后天然的对着顾团长想乡下媳妇有好感,这一见面,就感觉是一路人。

军属们有来自城里的,也有来自乡下的,总体来说还是乡下的多,乡下来的军属大多大字不识一个,再加上生活习惯等原因,和城里来的聊不到一块儿去,久而久之的就形成了两派,各说各的,聊不深,顶多见面打个招呼,顾个面子上的情。

王春花自动把苏昭昭归纳到他们乡下媳妇这一波来。

苏昭昭要是个城里来的,她估摸着不会凑上来。

“我也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再见到……”苏昭昭感慨两句。

王春花不是去供销社的,她是去旁边的裁缝铺,她昨天买了布让裁缝帮着做衣裳,今天过来是想改一改尺寸。

“我家那小子是个皮猴,这两年个头拉得老快了,本来以为前之前给他量的尺寸够用,谁知道昨晚上给他一量,比上半年量的又涨了,这不,尺寸得改,要不然穿两年,第三年就上不了身了。”

小孩子长得快,衣服都是往大了做。

这年头有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年年换新衣,那才奇怪。

苏昭昭也要做衣服,他们娘仨的衣服没一件能拿出手的,需要的还挺多,她打算买一两件,剩下的都找裁缝做。

她自己其实会一点儿,读书兼职那会儿什么都干过,听说服装厂计件价高,暑假也去服装厂踩过两个月缝纫机,算不上多精通,款式简单的难不倒她。

家里没缝纫机,顾衡给的那些票里也没缝纫机票,自己做衣服这件事就得先搁浅下来。

以后有机会弄一台。

见王春花去裁缝铺,顺道跟着一起进去看了看。

裁缝铺不大,小小的一个门脸儿,房门大开,屋内的光线还算明亮,裁布料的案板堆着一些料子,案后坐着一个老裁缝,带着眼镜,脖子上挂着皮尺,手上带着袖套,正在‘嘎吱嘎吱’的踩着缝纫机。

见到人进来,他低头透过眼镜上方的空隙看了一眼,“衣服得等两天才能拿到。”

王春花笑着把来意说了,“我的还没开始做吧?”

老裁缝拿起案板上的本子,翻开改了改,“可以了,过几天再来吧。”

苏昭昭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价格表,上面清楚的写着衣服、裤子、裙子、外套的工费。

价格很便宜,以供销社目前卖的衣服价格来算,买布料的钱加上工费,一件衬衣要便宜一块多钱,难怪大家都爱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