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带孩子找到他们早死的爹(72)
顾衡:“没问题。”
陈主任这才放心,指着赵连长家的和跟着她来的那几个人道:“你们不是不服气吗?不是觉得不公平吗?正好,你们一起参加供销社的考核!谁要是考上了这工作就是谁的!谁都没二话!”
赵连长家的和其他几个叽里呱啦的聊上了,这个说那就考,万一考上了呢?
那个说自己肯定考不上,你们识字的去考,肯定能考过那个团长媳妇。
还有人说,要是都考不上咋办?
“对呀,要是都考不上咋办?这工作给谁?不能说她之前没考就能安置,我们考了,没考上就不能安置吧?”
陈主任呵了一声,“只要你们几人中谁的成绩比人家苏同志高,我就安置谁。”
“成,那我们考!”
刘主任很快让人搬了几张桌子出来,让参与考核的人都坐下。
“我这里有几份报纸,你们一人一份,挨个念给我们听,看看谁识的字多。”
说着就把报纸发了下去。
苏昭昭也拿到一份。
“你们谁先来?”
赵连长家的举手,“我先来!”
没错,她也参加了考核,抱着万一考上还能换个好单位的心态。
可惜她识字识不得几个字,一篇报道念得结结巴巴,“……人民……大……五五……八月……华东地……”
最后统计:识字七十一个。
等她坐下,下一个站起来,拿着报纸继续念。
几个人陆陆续续的念完,最好的成绩是一百三十二个字。
然后该苏昭昭了,只见她拿起报纸站了起来,念道:“新华社二十七日电………”
一篇三千多字的报道念完,一个结巴都没有。
不止这样,大家还发现,她念报道时说的话特别的好听,吐词清晰,字正腔圆,和收音机里面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腔调几乎是一模一样!
都让他们有种在听收音机的错觉。
现在大家说话,几乎人人都带着家乡口音,一张嘴人家就知道你是哪里人,都不用看身份证明的。
北京话是大家认为最官方的话,大家跟着收音机跟着广播学。
但是学好一点儿也不带家乡口音的还是少。
“苏同志说的是北京话吧,说得真好,一看就是下苦功夫的。”
苏昭昭道:“听广播学的,以前在乡下,镇上天天转播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我特别爱听,每次去镇上都要跟着念,久了就学会了。”
今年的十月份国家才会正式推广‘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
所以现在还没有普通话一说,都叫北京话或者国语。
“这说明苏同志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啊!听听广播就能学会,还能学得这么好,非常优秀!”
“领导过奖了,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顾衡一直看着苏昭昭,他没想到她的北京话说的这么的好,很好听。
苏昭昭对着他就是一笑。
这个解释够合理吧。
陈主任指着其他参与考核的人便道:“你看看你们,再看看人家苏同志,你们哪儿点儿比人家强了?现在打脸了吧?还比不比了?”
没人说话,都在小声嘀咕。
“咋和你说的不一样啊?人家不像是没上过学的呀?”
“对呀,你瞧她,认识那么多字,北京话还说的那么好,我都怀疑她不是乡下来的……”
赵连长家的:“我咋知道呢,不是说她是童养媳吗?童养媳还能上学?”
陈主任直接拍了桌子,“说话呀!现在咋不说了?刚才不是说的挺厉害吗?”
“我们比!三局还有两胜呢,谁知道是不是她提前背好的,说话好听又不代表有文化。”赵连长家的又站了出来,就是不信苏昭昭有这个实力。
陈主任冷笑,“行,那就让你们输的心服口服!”
刘主任又站了出来,“咱们供销社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写一手的好字。”
然后给人发了笔和纸,让大家抄写报纸上的字。
这一局,没有悬念,还是苏昭昭赢。
第63章 有文化的苏昭昭
苏昭昭动了个小心机,用正楷字书写,写出来和报纸上刊登的几乎没差别。
刘主任一拿到字都惊了一下,这手字写得也太好了!怎么练的啊!
把苏昭昭写的字展给她们看,“你们自己看,比得过不?”
赵连长家的和另外几人都凑了过来,看完不说话了,比不过。
陈主任:“你们自己说三局两胜,现在两胜了,你们还比吗?”
赵连长家的看了看其他人,刚想说不比了,其中有一人道:“她这字写得好,也只能说她抄写得好,不能代表她就有文化。”
陈主任呵了一声,“你有文化?你咋连抄写都干不好?承认别人比你优秀,难道很难?”
苏昭昭笑了笑,“那就继续吧。”她转头问刘主任,“供销社对售货员要求是得学会拨算盘是吧?”
刘主任点头,“没错,入职一个月内必须熟练,不能出错。”
苏昭昭又对刚才开口的人道:“我刚才听你说,你会拨算盘?那咱们这一局就比算数。”
刚才开口的人正是之前说自己会拨算盘的人,苏昭昭一直记得,并打算借此机会,在供销社的同志们面前展现算数天赋。
有展现的机会,就没必要藏着掖着了。
这一局,只有两人。
刘主任让人拿了两个算盘出来,并让财务科的同志在纸上写了一串数字让她们算,都是加法,谁能最快最准,就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