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180)+番外

作者:春山有信 阅读记录

尚在地方任职的司马光表情一顿:好消息,他好像重回中央了,似乎品级还不低;坏消息,回去之后他又出官了。

宋初。

赵匡胤笼在袍袖中的手微微收紧,面沉如水。这场新旧党争,牵涉不小。

【新党这边,御史中丞李定,好像和司马光有些恩怨。还有舒亶、何正臣。舒亶这个名字,我第一次见是在一本宋词书上,上面录了一首《虞美人》——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古人早晚上高楼,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后来知道他是乌台诗案的参与者之一,也挺幻灭的。】

宋初。

晏殊眼前一亮:“借景寓情清雅婉丽,结局又用南朝陆凯《寄范晔》的典故,真切自然,此词不错。”

尚还年轻的儿子晏几道也在一旁点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春色慰雪色,确是文人手笔。”

其他人也暗自肯定了这首词,但是,怎么说呢,想到是他诬陷苏轼,心里就,有点膈应。普通群众的情感最为质朴,他们听了满耳朵的苏词,已然倾向了苏轼一方,再看这几个主事者,就有点不爽了,纷纷念念有辞:

“词写得也算清丽可人,怎么就爱使些阴私手段呢?”

明州。

书院同窗一下子离舒亶八丈远,面带异色:“你弹劾苏轼?”

年轻的舒亶当场懵了:“我没有啊!”

天可怜见,为什么要现在的我来承受这些?

【不过舒亶曾经单骑入西夏谈判,也很不错,人无完人嘛。按说苏轼有这样的祸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太招仇恨了,年少成名好发议论,一张嘴不饶人。

比如早些年间他评价诸葛亮,说他“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把他和曹操看得差不多。虽然后来苏轼“幡然醒悟”,又夸诸葛亮是个神人,但嘴欠可见一斑了。】

二国。

刘备满脸忿忿:“苏轼懂什么天下之道,黄口小儿也对军师评头论足。”

诸葛亮笑得一脸宽和:“少年人总是张扬些,后面不是改了吗?”

刘备犹自不忿:“他怎么能将军师与曹贼相提并论?”

太侮辱人了!

另一边,曹操吹胡子瞪眼:“什么叫和我一样,谁仁义诈力杂用了?”

曹植:……

父亲,您心态真好”

第74章 念奴娇11

【新党的李定,因为不确定病逝的是否是自己的生母,所以没有以这个理由服丧,而是以侍奉父亲为名解官了,守了心孝。

但苏轼听说后,还是非常耿直地开喷了,说李定不孝。一顶帽子扣了下来,又借着苏轼的知名度大肆传开,李定也被弹劾,如此,两人又怎么可能不结怨?

这种私怨可能苏轼本人也不记得吧,但这一张嘴确实是给他招祸了。加上司马光退隐洛下,抓不到把柄,其他元老重臣又动不得,自然就盯上苏轼了。】

北宋。

不妨被水镜被提上一嘴的李定脸色黑了一瞬,苏轼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经他之口一说,无论事实如何,自己的名声便是污了。这样写着,先前得知自己后来做了御史中丞的好心情也没了。

“苏轼这一张嘴,真真是招人恨!”

不过经此一遭,苏轼的名声只会更盛吧!

算了。李定一甩袖子,被提到就是机缘,自己以后更谨言慎行一些吧!再清廉些,做些实事,他可不想后世之人再提到他,便说他是乌台诗案的祸首。

流芳百世的诱惑总是极大的,不知不觉间,有些人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宅邸。

司马光悠悠一叹:“唉,看来是我连累后进同仁了。”

客栈。

苏辙看向自己的兄长苏轼,欲言又止。苏轼摸了摸鼻子,也觉得有些尴尬。但是,他也不知道李定回去守孝了啊!不就是嘴快了些吗?他为自己叫屈。

【他们用的还是老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个新人——沈括。】

宁国县。

沈括的头猛然抬了起来:“介绍我?”

在这个情况下,别是坏事吧!

【大家对这个名字也许有点陌生,但可能听过他的书——《梦溪笔谈》。这部书的内容非常驳杂,天文地理、气象医药、文学音律等无所不包,能写出这样作品的沈括,学识可想而知。

沈括是一个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数学方面,他研究出了隙积术、会圆术,物理方面,他发现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规律、应弦共振等等,都领先世界好几百年。

他还改进了浑仪、漏壶、能够观测天象,改革历法。好多人不是说吗,现在天文学界最认可的就是中国的相关文献,我们国家的天文学真是历史悠久,提到了就得叉会腰!】

她的语气骄傲极了,惹得众人不禁也笑了起来。不防得了好大一通夸赞的沈括脸色微微涨红,神情显得有些激动:

“后世竟然如此记我!”

客栈。

被一大堆专业名词糊了一脸的二苏难得懵了片刻:“这些小道,竟也会被后世推崇至此吗?”

【沈括对地理、水利、医药也有些研究,我国古代的科学家还是蛮多的,比如说墨子、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宋应星等等,可惜这些都不太受到重视。

我们明明有领先世界的许多发现,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最后带清又搞什么闭关锁国,直接让自己落后于时代,其后百年屈辱,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还是欠奉,想想就有些遗憾。

说起来UP有次看到了一个说法,说安史之乱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使中国从一个外放的王朝变得内收了,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异族也可以在朝为官,但由于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安禄山是异族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就逐渐深入人心了,于是后来变得越来越保守。

上一篇: 重度依赖[女A男O] 下一篇: 昨年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