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277)+番外
扶苏无言以对,嬴政胸中怒气不减,冷笑道:“朕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定鼎中原,百年后大秦交于你之手,就算不求有功,也不至于……”“后世史书会怎么写你?及至扶苏,毁七世之基业吗?!”
最后一句如惊雷炸在扶苏的耳边,他的眼眶立时就红了,猛然抬头声音惊惶:“父皇!”
“别叫朕父皇!”嬴政怒而拂袖:“给朕滚去宗庙跪着,没有命令不准起来!”
这孽子对不起的何止是他,更是大秦的列祖列宗!
大殿之中一片威压让人喘不过气来,很快便有内侍上前,扶苏咬牙向嬴政行了个大礼,随即起身低着头退了出去。
内殿里,胡亥在满案珍馐后笑得颇有几分幸灾乐祸:“兄长竟然这么没用,早知道父皇还不如让我当太子呢!两世而亡,真是废物。”
要是他当皇帝,大秦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好啦!整活完毕,大家应该也感受到小杜的杀伤力了,无差别开喷,火力非常之猛。讲真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慌,嗯……希望政哥晚上别来找我,要找去找小杜,是他骂的。】
杜牧:???
人言否?
“我可没去始皇陵前吟诵!”
你没胆子你别整活啊!
【但不可否认,小杜这篇赋写得非常好。唐代的赋开始了由骈而律的转变,在文采、韵律上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及至晚唐,这一文体显然更加成熟,而杜牧显然更是个中好手。】
楚棠调出原文。
【刚刚我们已经把课文完整地读了一遍,那么大家回忆一下有关赋的知识。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汉赋一开始也有劝百讽一的特点,也就是说,赋体是要对事物进行大量的铺陈描述,然后再发表议论,状物、议论是赋体文学的一体两面。
那么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看看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在状物记述,哪些地方又是在议论呢?】
她抛出问题,一心仰慕杜樊川并单方面与之神交已久的李商隐最为积极:
“纯然议论之章当在此赋最末。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实在发人深省,杜樊川真乃神人也!”
他越读越觉得好,恨不得当场跑到杜牧面前,就这篇赋与那人畅谈三天三夜!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好找。依据我们的经验来看,作者的观点往往潜藏在议论之中。那么,大家认为,最能揭示这篇文章中心的是哪一句?】
中唐。
柳宗元看向刘禹锡:“梦得兄多有怀古之章,依你看该是何句?”
刘禹锡并不回答,只是摆手笑道:“文章之道,子厚兄该比我精通,还是来听听你的看法吧!”
好友不接茬,柳宗元淡笑摇头:“那我便姑且一说吧!”
他看向水镜中的文赋:“此赋气魄宏大,议论精独,不单言秦之败亡,亦论六国乃至百代之亡。‘灭六国者六国也’之句精警独到,实为言前人所未言也!”
“非但在此。”刘禹锡接着补充,“此句慨然发论,后紧继之以假设,‘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则六国之所败,暴秦之所亡,只在‘不爱人’一途。真乃片言居要,句句爽利,酣畅淋漓啊!”
刘柳二人品在兴头,对杜牧赞叹不已,那边的楚棠放出答案,果然与他们的讨论一般无二。
【我们来接着对比一下,在《过秦论》中,贾谊将秦亡的原因总结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中,苏洵则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而杜牧却觉得是“秦爱纷奢”而不“爱人”才招致灭亡。
为什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他们的观点却截然不同?】
明朝。
朱樉忍不住撇嘴:“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一样啊……哎哟父皇,您打我干什么?”
他捂着头敢怒不敢言地往旁边躲。
朱元璋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早就让你多读书!贾谊为汉作鉴谈论兴亡,杜牧撰《阿房宫赋》实为劝谏敬宗勿要大兴土木沉溺声色,苏洵《六国论》则是借六国败亡故事警醒宋室,目的不同看法岂能一样?你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还不同人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他还理直气壮!
朱樉被自家父皇一顿批,白白让一众兄弟看了笑话,心里恨得牙痒痒,又不敢分辩,只好老老实实认错,心里转而怨起楚棠动不动就提问来。
要是不问,他也不至于丢人啊!
【很明显,他们选取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所以论述材料当然也不相同,杜牧要论证的是“秦爱纷奢”招致国亡,重点就要描写秦朝统治者不爱惜民力。
那么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秦君的奢侈无度呢?】
“这还用找?”
刘彻乐呵呵看戏:“这不句句都是吗?”
要不说文人一支笔呢,赋之铺排豪奢在这里全成了秦朝不爱惜民力的罪证,也不知那嬴政此时的表情是如何精彩。
猪猪陛下啧了一声,有点想看。
【大家会发现,前三段基本都是他的论据。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一句写得很大手笔,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而并天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国史,但杜牧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完毕,“毕”“一”之间,是历史的兴亡,而这也是阿房宫建造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