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44)+番外
唐朝。
元稹奇道:“这歌、行、吟之体也要单独介绍么?还有断句,应是句读之意,这些不应该是学诗的基本功么?”
白居易无奈地笑了:“微之兄可是又忘了,楚姑娘既为塾师,对童子讲学,当然要面面俱到,如此详细想必是唯恐疏漏。”
元稹一听觉得有理,却是自己忽略了年岁差异,点头道:“是我眼高了,这种解题方式与我们殊为不同,不过确实适合童子学习。”
他们少时读诗,多是不知其意的吟诵,后来才渐解一二,有这样的讲解,的确能更快疏通读诗的障碍。
【下面请大家对照ppt上标出的节奏,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根据标题的阐释与课文内在结构,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分成几个层次呢?】
楚棠在水镜上放出原文,众人经过前面的大段铺垫早就被吊足了胃口,迫不及待地仰头,想看看这个能令天子辞辇、贵妃研磨、力士脱靴最后又被赐金放还,得到后世极高赞誉的李白到底写出了什么样的惊世大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嬴政的声音逐渐低了下去。瀛洲,他听那些方士提起过,说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瀛洲、方丈,其上有仙人居住,可求长生之方。李白此语是说瀛洲难求,但天姥山可求吗?
他的心脏微微激动,几欲立刻差人去往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好,好气魄!气势惊人奇之又奇,好一个李白!”
曹操大为激赏,内行看门道,短短几句他便知晓,李白实在无愧于后世赞誉,其诗风流恣意,随性而又豪气阔大,简直让人一读便目眩神迷。
曹植双目亦是神采奕奕:“这几句深得屈子精髓,比之《天问》、《离骚》之篇亦是不遑多让,真是惊世之才!”
未央宫。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刘彻双眼放光:“这李太白莫非是成仙了不成?!”
长安。
贺知章击节赞叹:“好啊,此诗当真如仙雾弥漫,非凡尘之笔能写。李太白啊李太白,你果然是个谪仙人!”
贺知章虽然没有被后世的网络语言“荼毒”,但这句话却深得网络语言精髓,替换一下就是:这诗是神仙写的吧!!!
李白摆摆手表示不敢,他一方面觉得这首诗诗写得确实不错,是自己一贯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有局外人之感,好像隔水见花似的。
就,有点分裂。
【大家读完了吗?这个问题应该非常好解决,这首诗为梦游之作,按内容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入梦之因、梦中所见和梦醒后的感慨。】
水镜上将三个部分分列,楚棠继续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入梦呢?诗里有没有交代?】
“想必是因为起首那几句吧?”语调虽是疑问,但杜甫显然胸有成竹。
苏轼向弟弟挑眉,借机考校:“子由,依你之见,李太白因何入梦?”
苏辙对兄长的意图心知肚明,无奈道:“兄长已有所想,却偏要为难我一回。”
“怎么是为难?”苏轼神情坦荡又无辜,“吾弟大才,为兄只是欲与你交换读诗之心得罢了,所谓诗可以群,为兄是在践行圣人之言。”
苏辙:……
兄长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好像又高了不少。
好在楚棠接着讲了下去,避免了一段兄弟“纠纷”。
【大家看第二段的首句,我欲因之梦吴越。因是根据的意思,之是虚词,显然指代前面第一段的话,所以诗歌开头,李白便交代了自己的入梦因由。】
【他说,航海的人常常谈起瀛洲山。瀛洲大家知道,是海外的三座仙山之一,既然是仙山,当然就不容易见到,所以李白说它是“烟涛微茫信难求”。
海上烟波浩渺,瀛洲仙岛仿佛被迷雾笼罩着似的,确实不容易寻求。其实这也难怪,仙山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是幻想,神仙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找到就有鬼了。】
本来对仙山还心存向往的嬴政神情一滞:她说,这世上……没有神仙???
同样觉得塌房的还有刘彻:“没有神仙李白后面怎么见到神仙了?你这后辈不要信口雌黄!”
【于是李白找了个平替,瀛洲找不到,天姥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最重要的是天姥山有迹可循,它就在吴山越水里。
大家看注释,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传说登山的人于此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故而得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着这个传说,天姥山也成了半个网红打卡地。】
刚刚觉得世界观崩塌了的秦皇汉武感觉自己又行了,瀛洲找不到,天姥山的地点诗里说得清清楚楚啊!还有仙人歌唱,是仙山无疑了。
两位陛下暗自确定了寻仙的地点,楚棠继续讲诗。
【浙东山水灵秀,一直是李白从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当年出蜀就他曾说过:“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接下来他开始夸天姥山了。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五岳都是海内名山,离天姥山比较远,所以是“势抜”,意思是说天姥山比五岳还要挺拔高俊;赤城山就比较近了,在浙江本地,所以用了“掩”字,就像天姥山把赤城山压倒了一样。看看,说得多气派!
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很多人有种误解,觉得杜甫写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李白则更多是以磅礴的气势和豪言壮语抒情,不注意炼字造境。其实不是的,情感的表达需要艺术的节制,也需要艺术的涵养,从上面的讲解里大家就可以浅窥一下李白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