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年雪(27)+番外
意料之中,幼儿园的名额太紧俏,只接受正式职工的直系亲属——这两个必要条件,她一个都不满足。
“没事,我再想办法。”程音道。
“其实,你去求一下曦总,也许有戏,”陈嘉棋出主意,“主要是,我也不方便替你开这个口……”
“不用,谢谢你,已经很帮忙了。”
程音挂了电话,难掩失望,但也没有别的办法。
她连试用期都没过,又分在一个领导完全不在意、甚至打算撤编的团队。就算谈工作,她都没资格去跟王云曦直接谈,哪有那个交情说私事。
不过,说到可以求的人……
程音看了一眼季辞。
从她接电话那一秒,他就将脸朝窗外,做出一副抽离和避嫌的姿态。
曾经她将他作为唯一倚靠,后来发现,不过是青春期的脑热和误判。
他们对彼此的感知,是完全不对等,甚至错位的。直到今天她仍无法准确衡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熟悉还是陌生,他对她的观感是厌烦还是喜欢。
如果从表象无法判断,那就只看结果和事实。
他离开、消失,多年后久别重逢却未见明显喜悦。他富有、显赫,多年前朝夕相处却从来只字不提。
难道这还不够明显?
程音默默打消了求助的念头。
一个突来的电话,让原本就无话可聊的两个人,陷入了彻底的沉默。
很快,出租车抵达了目的地。季辞下了车,在胡同口站定,问程音是否需要送她回家。
既然有此一问,表示他大概没有这个意愿。
“不用不用,”程音轻快道,“您请回吧,今晚已经很麻烦您了。”
他却没有立刻走,沉默了片刻:“你不叫人出来接?”
叫人……叫谁,六岁儿童吗?算了,她摸黑走一段胡同也没大问题。
但她还是顺着他的话点了点头:“嗯嗯,您不用操心我,会有人来接的。”
季辞闻言,没再回应,径自坐回了那辆出租车。
大灯闪过,夜幕开合,车辆绝尘而去。
第15章 口口
季辞在北京城,共有三处住所。
其中一处是后海的一座老宅,有钱也买不到的那种,门口墙上挂着汉白玉牌,金字刻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石裕的父亲作为民族资本家,为抗战和解放出钱出力,还亲手将几个好儿子送上了战场,因而得以保留了祖宅。
院子里的那株西府海棠,每到仲春便铺开满庭花云,据说为清代郡王亲手所栽,那是鲜花着锦般的富贵。
季辞从美国学成归来时,住进了北厢的偏房,原本用作客房的一间。那时他还没来得及崭露头角,无论在柳宅还是公司,都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不同于现在。
现在他搬到了西厢,和柳石裕的小儿子柳成成各占一间,分享了最好的一段湖景。
虽比不上柳亚斌独占一排东厢房,但足以说明他今非昔比。
另一处公寓在东CBD著名的豪宅小区,离公司比较近,生活也更便利。
成年子侄,与长辈同住毕竟不方便,平常季辞和柳亚斌都不住在后海,只节假日回老宅吃顿饭。
季辞这套公寓本是傅晶的私产,买来一直空置至今。去年年尾,季辞带领团队做出响亮成绩,傅晶喜出望外,将房子转至季辞名下。
近半个亿的房产,说送就送了,可见傅晶对季辞的看重,绝非嘴上说说而已。
小区优质,邻居都是各界名流,唯一缺点是他与柳亚斌住在同一个单元。
虽说一梯一户地库直达,但极偶尔地,他们会在电梯中狭路相逢。一般是季辞加班到深夜,满身疲惫,而柳总搂着个花容月貌小明星,满身酒气。
第三处住所在南城,是季辞早年曾住过的小区。
老北京有句俗语,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说的虽是上百年前的事儿,但风水人文的集聚,貌似一直影响至今。
出了南二环,繁华气息骤减,如果此时打开北京市的热力图,可以看到越往南,城市的活力度降得越快,图谱呈现出凝滞的蓝紫色。
季辞那套自有房产,便坐落于这片蓝紫色之中。
一个极普通的楼盘,年头很久,物业废弛,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小区门口有个派出所,因此路不拾遗,治安不错,院子里从来不丢自行车。
院内杂草丛生,路灯还坏了几盏,季辞踩着石缝中不知名的野花,走到了破败的单元楼门口。
他娴熟地托起铁门上的锁扣,状似锁紧的单元门“吱呀”一声开启。
从程音家出来后,季辞没有回CBD的公寓,而是一路打车来到了南城。
这条路季辞走得极熟,是回家的路。
单元的楼道间里,灯光倒是很亮,每隔一段时间季辞都会将照明换新。
他走到家门口,习惯性地拿钥匙开信箱——忽然想到如今已没那个必要,又将信箱锁上,开门进了屋。
熟悉的气息扑来,温柔而陈旧,季辞没有开灯,在黑暗中站了一会儿,穿过客厅拐进了书房。
一楼的人家,房间窗帘一般很少开启,书房里挂着厚重的深青色绒帘,另外三面墙都被书架占满,屋子中间摆放了一组老式沙发。
他点亮台灯,将门锁好,随即走到书架前,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书。
露出的墙壁上,隐约可见九格密码锁,季辞将手指探入,按了一组密码,打开了书架后的密室。
绝不会有人能想到,在这座老房子里,竟然还藏了这么一处秘地。
季辞也是买下这套房子之后,才发现次卧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