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同(272)
原本他属意王锦玉来主持此事,但他出使阿勒泰前还对对方的踪迹了如指掌,在回来的路上却突然接到回报,说王锦玉跟丢了,人就这样凭空消失,一点踪迹也无,不知去了哪里。
谢樽没有错过谢淳神色的变化,他眉头微蹙,没再深究:“那哥你觉得,此五项,谁为本,谁为末?”
“相辅相成,不分本末。”谢淳应道。
“不。”谢樽没有半点犹豫地反驳道,“方田为本,乃变之始,改籍次之,其余皆末。”
“但这方田也不过五者之始,而非本源。”
“一旦改籍,大虞六千余万人事农者几何,手工者几何,从商者又几何,何地流入,何地流出……兄长可有想过?”谢樽跳过前续,从改籍一事开始。
“我自会丈量裁定,加以限制,定不会闹出乱子来。”
“所谓丈量的结果就是连开十二埠?”谢樽无奈道。
“哥,有些事你没弄明白,”谢樽轻敲着桌案,“十二商埠,加之沿途驿所……现在的大虞,远远支撑不了如此规模,无论是人口还是生产。”
“事农者脱离土地,亩产下降,可还养得活那么多人?至于粮食短缺的后果,想必不用我说。”
农乃国本,一旦出了问题,便是崩落之始。
“除非一个人能种出两个人的粮食,甚至更多,你所期望的未来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我明白,方田就为此而生,虽然百姓脱离土地,亩产必然下降,但方田改税,可以将原本被世家豪绅侵吞的那部分归民归国,只要统筹得当,便可稳固运转。”
只是可能会把他累死罢了……而且方田改税想要落实,也没那么容易,地方多得是阳奉阴违的小人,陆擎洲拨了赵泽风为他所用,但赵泽风再怎么样也只有一个人,偌大虞朝,想要监察到细微之处也并不容易。
十年心血,他已然尽全力将这些漏洞一一填补,但未免有力不从心之处。
“不够。”谢樽摇了摇头,“终究治标不治本。”
谢淳一时沉默下来,雅间中再次沉默下来,或许是因为陆景渊把这一整层楼都包了下来,又让薛寒守的水泄不通,周围几乎寂静得落针可闻。
“我记得很多年前工部就有人在研究农机,不知道那么多年过去可有所成?”旁观已久的陆景渊忽然再次开口。
“你怎么知道的?”谢樽眉梢一挑,顺口问了一句。
“身为太子,通晓六部事宜不是应当?”
闻言谢淳冷笑一声:“容我提醒一句,秦王殿下,这话要是被别人听了去,你恐怕就见不到明日的太阳了。”
“国公说笑。”陆景渊对谢淳夹枪带棒的话早已习惯,从前谢淳对他还算得上是以礼相待,自从知道了他和谢樽的事后便是横眉冷对了,“若是先前所论传了出去,诸位恐怕能求个同年同月同日死了,黄泉路上有国公相陪,想必本王不会寂寞。”
“……”谢淳脸瞬间又黑了几分。
陆景渊微笑颔首,又道:“国公既然知晓问题所在,又何必闭门造车苦了自己,既然不精于此道,那便张榜求才就是。”
“我桌案上的文书都快要顶上房梁了,实在是分身乏术。”
陆景渊烹茶的手一顿,看向谢淳的眼神逐渐变得意味不明起来,他缓缓将目光移向谢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和他一样的怀疑。
看来谢淳行事异常激进,是姜太公钓鱼呢,说不定钓的……还不止他们。
“哥……你是不是想找人帮忙。”谢樽接收到陆景渊的暗示便轻咳几声,委婉问道。
其实他想问的是,是不是想要陆景渊帮忙来着,但是考虑到他哥的面子还是换了个问法。
闻言谢淳脸色一僵,没承认也没否认,就这样半晌没出声。在座的各位也不是孩子了,这种等同于默认的行为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谢樽心下了然,递给陆景渊一个眼神,示意他是时候开口了,毕竟他们今日也不是赶着来论道的。
“需要的人手,要解决的难题我都能为国公解决,另外,国公的新律进行的也不甚顺利吧,此事我亦可鼎力相助相助,但有条件。”
“你送来的人,供你驱策……”谢淳似笑非笑地看着陆景渊,似乎在说他异想天开,“我为你大开方便之门,让你在朝堂之上遍植势力,你居然还要提别的条件?莫不是把谢某当成了冤大头?”
“说笑,若国公答应了,我便不会对此事加以拦截,反而还会助国公一臂之力,这可是二换二的公平买卖。”
“你管这叫二换二?”谢淳瞪着陆景渊,眉头蹙起,看上去火气不小。
“我不给国公找麻烦,又倾力相助,国公给我行个方便,再答应我一个条件,岂非二对二?”
“……”谢淳看着一脸坦荡,完全不觉得自己所言有何不妥的陆景渊,一口哑火了的气不上不下地憋在了胸口。
以前他怎么从未发现,陆景渊居然还有泼皮无赖的潜质?
“你先说说条件吧。”
“新法不可风行,需四地试行,商埠也需去半。”
“哪四地?”
陆景渊看着谢淳,几乎一字一顿道:“京畿、武威、江夏、广陵。”
第138章
闻言, 谢淳唇边泄出一声意味不明的笑:“皆为要道枢纽,合情合理,我似乎没什么拒绝的理由。”
只是这四个地方, 有半数皆掌握在陆景渊手中,江夏武威二地自不必多言, 至于广陵……据他所知,程云锦至今都没有断了扶持陆景渊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