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661)+番外
考试嘛,大汉是第一回,先查清三代,有人作保,针对各地的人,乡试,省试,那就可以入长安参加殿试。别管哪一回考,路上有人护送,一应吃住,都由朝廷负责,以令天下知朝廷对这一次考试的重视。
世族们......
他们很想问,刘挽是不是故意的,一茬接一茬,打得他们措手不及。真是恨不得把刘挽吊起来打!
再不然也要问一问刘挽,有她这样的人吗?
她考虑过世族的生死吗?
刘挽亏得不知道他们所想,否则定要回上他们一句,他们考虑过百姓的生死吗?
并没有!
况且,刘挽并不认为她做的这一切是不管他们这些人的生死了。
分明是他们拥有得太多,依然不知足,在不断的压榨百姓的生存空间,她要是不帮百姓们,只会让大汉动荡。
科举应试,与察举制结合,再一次浩浩荡荡的在大汉推行。
那些原本涌往长安为了民报而争论不休的人,也算是没有白来。科举,大汉朝的第一场科举考试,他们必须要参加,也一定要考好。
想他们之中有多少有才有能之人,因为没有人举荐,只能居于底层。
他们空有一腔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他们其中多少人为之觉得憋屈,郁闷,偏他们又都没有办法。
现在,现在不一样了,不用任何人的举荐,只要他们有文才,有本事,他们就能够有办法站在皇帝的面前,施展所长。
想想便令人振奋是吧!无数的学子都摩拳擦掌,都明白他们断然不能错过此等良机。
长安城聚集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卫子夫因刘挽的事而忧虑,没有办法和霍去病商量,只能把卫青唤进宫。
如今朝廷之上不仅是刘挽搅得风起云涌,纵然是针对匈奴,刘彻何尝不是准备再一次出击。
只攻下河西是远远不够的,匈奴的主力依然在,而且匈奴的单于并没有成为大汉的阶下囚,放任他们在外头,早晚有一天匈奴定会卷土重来。
打到今天的刘彻,手下能将无数,让他放弃对匈奴的进击是断然不可能的,因此,刘彻要一股作气,再接再厉,已然决定再次发动对匈奴的进攻,这一次,卫青和霍去病都将要出击。
这倒是让武将们奇怪了,刘挽此番不出战吗?
答案,他们得不到,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很是以为刘挽不出击并不算是一桩坏事,挺好!
因此,刘挽参与商量仗要怎么打,独没有关于她随谁出战的定论。但刘挽手底下的五位女侯,却也跟一众将士同时商量行军路线,并都不怯场的各抒己见,免不得让不少打了多年的仗,却没能封侯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是,实打实的战功在那儿,并非是刘彻私心提拔,不是滋味也得服。
卫青是刚忙完出即被卫子夫相请,其实,如果可以,卫青并不怎么愿意往内宫去,他一向谨慎,卫家的权势随刘据被封为太子,已然是达到了顶峰,倘若他不懂得守规矩,只会为他们卫家带来灾难。
自然,卫子夫倘若无事,是不会寻上卫青的,因而卫青也明白,他非去见卫子夫不可。
一见面,卫子夫屏退左右,心急的走到卫青的跟前,不确定的问:“泰永这般行事,以后能够收场吗?”
卫青思及安夫人和他说过的话,自明白刘挽的打算,她那样的行事,完全是不打算给自己留有后路。
但这样的话卫青怎么可能告诉卫子夫。
刘挽到现在都瞒得严严实实,没让卫子夫察觉一二,饶是卫青一直认真的观察刘挽,都没能发现刘挽再有异样,一度让卫青怀疑,先前莫不是他的错觉,压根没有发生那样的事。
“姐姐放心,泰永聪慧,又有陛下作为后盾,不会有事的。”卫青不可能和卫子夫提及某些事,只能含糊而答。
不料卫子夫闻言急切捉住卫青的手道:“你我姐弟何必再说那些客套的话。眼下陛下觉得泰永处处为陛下谋划,为大汉谋划,自然不会对泰永如何,将来呢?谁敢保证将来的泰永能一直懂陛下的心思,事事周全能为陛下?到了那一刻,今日泰永得罪许多的人,将会如何?”
有刘彻护着,刘挽能够对付天下的所有人,一但她失去刘彻庇护呢?
卫青与卫子夫对视道:“姐姐能想到的,泰永又怎么会想不到。藏书楼也好,安容处也罢,纵然泰永如今将功劳都归于陛下,世人都知道,真正撑起藏书楼和安容处的是谁。将功劳归于陛下,避免的是陛下的忌惮,纵然泰永是女子,功高盖主,依然不妥。”
说到这里,卫青更压低声音道:“可是,因藏书楼和安容处受益的人,他们明面上感激的是陛下,实际上感激的是不是泰永,我们未可知。将来,总有他们明白的一天。彼时,泰永对天下人释放的善意,终将会让泰永受益。以泰永的聪明,于危难之时,只要有人拉她一把,她自有办法让陛下相信她。”
卫青其实觉得刘挽眼下大张旗鼓做的这些事,何尝不是在为卫家,为刘据而准备。
倘若安夫人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刘挽今日为刘彻做下的种种,往后还能有人能像刘挽一般为刘彻吗?
自然,刘彻会不会念在刘挽的份上,待卫家,待刘据更好一些?
卫青想到这个可能,对刘挽越发心疼。一个孩子为了父母兄弟,算计到刘挽这样的份上,谁能及得上?
每每想到这样好的一个孩子,却被丢下那样的噩耗,卫青恨不得以身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