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男神经(2)(192)+番外
“太子殿下,秦大人打发人来禀告, 说是作乱的妖孽已经伏诛。此次下大雨,应该和那作乱的妖孽并没有关系, 说不得是自然现象。”
“这雨已经下了三日。”苏清之有些忧心忡忡的道:“这才春耕没多久, 种下的种子,大多才刚刚发芽, 如今这凶猛的雨水一泡,只怕刚刚长出来的根, 都会被泡烂。”
汴京其实就是后世的河南。按照华夏地图来讲,属于南方。汴京人喜吃稻米, 小麦也种, 只不过嘛种得少,大多都是磨成面粉,用来做馒头包子或者炊饼,面条之类的,说时候很少见。
苏清之忧心, 自然是忧心水稻育苗阶段,被雨水哗啦啦的全部冲毁。如果毁了,全国范围内补种,所需耗的粮种真的是个天文数字。
特别是江南一带他丫的,良田基本改种桑麻, 如果江南一带,也是像汴京这般大雨连绵, 那么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即便江南一带,没有像汴京以及周边一带大雨连绵不绝,后续的话,草(一种植物),良田都没有种粮食,而是种的桑麻......
问题来了,本身这几年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一带,粮食勉强维持平衡,偶尔会需要外地匀调粮食......
其他地方遭灾了,江南一带没遭灾也麻烦。同样遭灾更加麻烦,反正不管江南一带遭没有遭灾,后续都......
想到这些,苏清之那张略显稚嫩的脸庞,又开始浮现一言难尽。
“孤一想到天灾人祸,就脑壳疼。”苏清之转而对跟着他的总管太监说:“天灾暂且不说,那是大自然的规律,可这人祸......我特么......”
忍不住暴粗口的苏清之此时根本就不顾及形象,很不客气的继续说:“孤听四姐夫说过,江南一带工厂林立,且当地商人都和当地官员私交甚密。很多商人开办的厂子,当地官员都参了股。有的甚至只每年收取几十万贯甚至上百万贯的孝敬钱。”
“去年国库收入5000万贯,父皇欣喜若狂......”
说到这儿,苏清之发出一连串的冷笑。
总管太监赶紧倒茶让苏清之润润喉咙。
苏清之接过茶盏,却没有喝,而是拿在手上,神色莫名。
接着说:“好了,结果仅江南一带,当地富商给与当地官员的孝敬钱,就是大几百万贯。怪不得孤要提高商税,一个个的跟扒了他们皮一样,嚷嚷着说什么‘官家/太子殿下不可与民争利。孤看,是不能跟他们争利才对。”
阿这......
总管太监姓吴,叫吴来,人称老吴。
苏清之说的话,老吴可不敢接口,只是低着脑袋,听苏清之发泄满肚子的邪火。
“白仓。”苏清之却是突然叫起他养的仓鼠精。“跑哪儿去了,赶紧出来,孤要问你事情。”
原本正趴在奏折堆底下睡觉的白仓赶紧挣扎小小的身体,从奏折堆里爬了出来。
“来了来了。”白仓吱吱叫唤,还吐人言。“咋了太子殿下,你又想出收拾官员的花招儿了?”
“别动不动就说我想花招儿收拾人。”苏清之不承认这个,赶紧道:“前段时间,你不是代表孤去了大理看望段誉嘛。孤且问你,大理那边的粮食收成如何?”
“很好啊!”白仓振振有词的道:“你给的土豆种苗,段誉一收到,就马上安排人种下,现在的话,应该长起来了叭!”
苏清之蓦然想起后世在大理旅游时,吃当地特色的五彩蘑菇汤锅。除此之外,折耳根配炸土豆,味道挺不错的。
后世的话,云贵川渝那边号称西南F4,口味相近,基本上土豆已经成了当地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
这样想来,好像自个儿提前将土豆带到了云南。
是好事。
苏清之的心情稍微好了那么一丁点。
然后又道:“孤害怕这场雨......”欲言又止的,就是想让人猜。
白仓歪歪脑袋,圆滚滚的身体隐藏着吃货的属性。
“这场雨咋了,最多再下三天,就不会下了。”白仓又道:“太子殿下有什么好担心的,左右不过大雨过后重新补种粮食嘛!”
苏清之:“......”
“白仓你可以的!”苏清之晒然一笑:“很讨打,你说孤打还是不打!”
“我那么可爱,太子殿下忍心?”
白仓眼汪汪的开着苏清之,还做出农民揣的动作,憨态可掬。
“太子殿下,这是天灾,不是妖孽作祟,你阻止不了的。”
苏清之挑眉,没有再说什么。又一会儿,苏清之却道:“安排下去,孤准备,嗯,孤是说等雨停了之后,孤要亲自去江南一带看看。”
至于孝敬钱收得盆瓢钵满的官员,呵,在苏清之的字典里,可没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严重者刑场全家桶,不算严重的,则全家一起发配边疆种地,或者山西挖煤去。
本身肃清朝廷风气,苏清之就想着抓一部分典型来个杀鸡儆猴。还犹豫找哪方的鸡,现在嘛,就江南一带的官员好了。
这么思索着,苏清之也就把心情放宽。
很快,大雨转小雨,依然淅沥沥的下着。苏清之先去用了早膳,然后打发人去别宫瞧瞧赵祯。
“问问父皇那儿缺什么,如果不缺,那就...嗯,别宫的温泉不错,父皇可以继续在那儿多待一段时间。”
老吴领命,随即亲自出宫去了别宫探望赵祯。
赵祯呢,万事无忧,每天不是吃了睡就是睡了吃。老吴去的时候,赵祯才刚刚起来。见了老吴,还挺惊讶。
“你不留在宫里伺候我儿,跑来别宫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