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男神经(2)(195)+番外
包拯笑眯眯的看着庞太师逐渐缩小的背影,感叹还是公孙策聪明。看看寥寥几语,就让庞太师气得连自身形象都不顾了。
“得好好办理太子殿下吩咐的事情。”回了开封府,包拯冲公孙策感叹。“大宋有太子殿下,是大宋之幸。想来太子殿下继承皇位后,大宋会一改往日软弱的形象变得强硬起来。”
“可是辽国那边又派军骚扰边境了。”公孙策虽是疑问,却很肯定是辽国方面出幺蛾子了。
“大雨连绵,不止我中原腹地大部分地方遭灾,辽国据说大雨连下半个月,不止河坝决堤,就连房舍也被雨水冲毁了不少。”
辽国苦寒,虽兵强马壮,百姓却一直不富裕。这和辽国大部分国民还保持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的习性有关,也有不善于耕种有关。
中原人善种田,是出了名的。事实上,辽国种田的百姓,往上论祖宗的话,大部分还真就是中原人。
像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百姓流离失所,直到赵匡胤陈桥事变、黄袍加身,才算结束了中原的混乱。然鹅由于赵匡胤本身将士出生,当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就特别害怕有其他的将士学习他来一出黄袍加身,就搞了什么‘愿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极力的打压武将。
大宋经济发达,国力羸弱,周边国家谁都想扑上来咬一口,和当初的承诺分不开的。估计赵匡胤活到现在,也会后悔......
毕竟赵祯往前面的皇帝还好,但是后面的宋徽宗,靖康之难,不止是大宋皇室的耻辱,更是大宋百姓的耻辱。
包拯不能预判这些,但并不妨碍包拯不清楚,一个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对国家的重要性,别的不说,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并不只是骁勇好战,对外有强大的征服欲,而是处理国家大事来,也会很得心应手。
最起码苏清之现在,就显示了得心应手处理政务的一面。
“大宋有太子,乃是天幸。”公孙策跟着感叹一句,却有点儿担忧。“就怕太子殿下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什么事情都硬刚,有时圆滑一点,说不得更能得到好结果。”
第131章 第 131 章
不提包拯和公孙策私底下说的, 且说苏清之这边。苏清之呢,下了朝后,就直接吩咐白仓出手, 率领老鼠大军,将胆敢劫持钦差大臣的匪徒全都洗白白,
根本就没留一个活口,打的主意便是敢犯错, 那必然下狠心处理。务必不能让他们有再一次危险的机会。
结果挺好的, 顺利救出钦差,并且还起了很大的威慑力。总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不敢有匪徒作乱,甚至连很多官员都安分起来。
对此, 苏清之一点都不意外。
只是觉得大宋的有些官员,心理素质太差, 哪里像他, 如果换做是苏清之做出倒灶的事情来,准面上装出无事人,但是暗地里定然疯狂的处理政务,务必不让任何人抓住他。
很显然,这些个大宋官员个个坑起大宋皇帝来, 那是得心应手。君王温和,他们就得寸进尺。
君王要是强势的话,就会软和起来,典型的欺软怕硬。
还是那句话,大宋官员大部分欠收拾。也就是赵祯脾气太好, 导致一个个的,惯会蹬鼻子上脸。
“父皇还不愿意从别宫回来?”
“官家最近好像挺有心情, 想去扬州走一遭。”
苏清之:“???”
“想去扬州走一遭?”苏清之惊愕的问:“是他的主意,还是被唆使的。”
“何人敢唆使官家。”老吴反问道。
苏清之沉默片刻,却道:“能唆使父皇的人多了去。”
赵祯的脾气就那样,说真的,和群臣对持,赵祯永远是那个最先服软的人,也就当初在废后的事情上,坚持己见。
“算了,按照父皇的说法,他年龄大了,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孤呢,暂时处理政务还算得心应手,父皇想要去扬州走走,那就去。到时候安排镇妖司的人跟着同行,再有侍卫,想必不管是人,还是不是人,都无法伤害到父皇。”
苏清之都这样说了,老吴还能说啥,只能赞叹苏清之想得周道。
事实上倒不是苏清之周道,而是吧,不知道有关天龙八部的剧情,怎么到了逍遥派李秋水一辈儿,就劈叉了。
劈叉这个形容词,是有点儿夸张。但是呢,离谱中又带着丝丝合理。
巫行云半妖,李秋水是人,但是呢,她所谓的孪生姐妹李沧海并不是人。而是玉石雕刻的雕像成的精。
妖精惯会迷人心窍,反正在无崖子的眼中,李秋水连李沧海的头发丝儿都比不上。
说离谱中又透着丝丝合理。合理便是合理在这儿的。
无崖子依然被叛徒丁春秋打落悬崖,导致瘫痪残废。李秋水依然暗算巫行云,导致巫行云每隔16年,就会返老还童一次。
而李秋水离开无崖子之后,就转而嫁入西夏,成功借助权势,弄死了李沧海。用李秋水的话语来说就是,她根本就没有孪生姐妹。
既然敢用和她一样的脸,迷惑她的男人,那就别怪她心狠手辣。
这些事儿,苏清之之所以知晓,全都是白仓通过天下的鼠鼠们了解的。
鼠鼠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力极强的生物,不管长没长灵智,不管是酷暑地带,还是严寒地区,都有鼠鼠活动的身影。
哪怕位于天山上的灵鹫宫,同样有鼠鼠出没,且根本就没有怀疑过鼠鼠们的出没很具有目的性。
没有防备下,自然什么秘密都被鼠鼠们探知了。反正苏清之知道后,那叫一个大写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