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科举路(261)
而就在徐韶华停笔的那一瞬,对面考生几乎不可置信的抬起头,头名这是答完了?!
徐韶华不解其震惊,也没有和其有眼神交流,这会儿只一如既往的拿出了消暑的酸梅汤和两盘豆糕。
这样的天气,若是吃的油腻,则会让人肠胃不适,且天气炎热,吃食也容易不新鲜,是以徐韶华只要了两盘豆糕。
这是取泡发蒸熟的豆子磨成粉,加入蜂蜜,油,白糖,芝麻等物搅拌好一同压入模具而成,口味清淡不说,还是选取的消暑的绿豆,与酸梅汤一同食用,甜而不腻,软糯可口,却是这夏日里难得美味。
徐韶华这会儿一口豆糕一口酸梅汤,很快便解决了两盘豆糕,一大壶酸梅汤。
而此时,其他考棚里也已经响起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考生在啃干粮喝水的声音。
而对面那考生也有些忍不住的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酸梅汤,是的,反正现在这覆试也就是走个过场,他可不能亏待了自己!
与此同时,那考生眼睁睁的看着徐韶华吃饱喝足,心里不由嘀咕着,这家伙怕是又要提前交卷了。
正场他都拍拍屁股走的干脆利落,这覆试也不值得他那么费心了。
可是,出乎那考生意料的是,徐韶华吃喝完后,丝毫没有离去的打算,反而重新在砚台里盛了几滴清水,慢吞吞的研磨起来。
那考生看的一愣,这覆试考题如此之多,本来就没有想要考生答完的意思,毕竟人无完人嘛。
可是,看这位非人哉的意思,他莫不是又要如正场那样一题一题答完?!
可随后,那考生想了一下徐韶华的正场的考卷,抿了抿唇,说不得他真有那意思呢?
毕竟,只看正场,便知其毫无短板。
徐韶华对于旁人的目光很是敏感,这会儿敏锐的察觉到对面的眼神从幽怨变成呆愣,随后又变成震惊,不由挑了挑眉。
这位考生的心理活动很是密集啊。
徐韶华没有抬头,只是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剩下的六道政论之上。
所为政论,便是直接以政治时事为题,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既不能千篇一律,敷衍了事,又不能脱离实际,惹人发笑,是以这六道政论本就是来为本次覆试划分名次的关键之处。
可是,对于现在这些还过分青涩的考生来说,他们所言大多都稚嫩可笑。
不过,徐韶华有许青云千里迢迢送来的经验,再加上曾经在霖阳府的那段时日,这便是徐韶华胜于其他考生之处。
而徐韶华要的从来不是区区一个秀才功名,若要考,那便是奔着头名而去!
这六道政论题,由浅入深,起初只是截取曾经旧朝的一段政事,请诸考生论述自己的见解。
但等到最后三道,一道比一道辛辣,一是先帝时期的征伐无度,造成百姓如今的积贫积弱,问考生如何评价。
二是圣上幼年继位,七年方得以亲政,百姓多不知矣,问考生怎么看。
而第三题,也就是最后一题,只有短短一句:主弱臣强,何为?
徐韶华很快写完了前三道题目,等将目光落到这后三道时,不由轻轻一叹。
这位学政大人倒是敢问。
随后,徐韶华提笔作答:
“学生谨答:国安则民安,民安则天下安。若无疆宁,则无国安,征伐有度,可得太平。”
考卷给的纸张并不多,是以这几道政论题,显然是不准备让考生长篇大论,徐韶华只思索后,写下约莫百字的答案。
虽然先帝曾经不断征伐,以至于最后竟然从民间借银来酬军费,可不得不说,正因为先帝将那些外族打怕了,这才能让圣上年幼继位,却仍得七载安宁。
这是先帝之功,不可磨灭,不可诋毁。
至于题目中,百姓的积贫积弱,徐韶华认为并不只是因为先帝征战的原因,但此题只提先帝,是以他并未多言旁的。
至于其二,曾经小侄子提笔写下与圣上名讳冲撞的字,也确确实实是因为圣上继位年幼,而百姓对于上位者的更换并不放在心上的缘故。
但若是这样作答,那便有冒犯之嫌,君不见,那些御史意图参奏圣上也是要想尽办法,以前人之过以鉴后人。
徐韶华认真思索了一下,随后提笔写下一行墨字:
“学生谨对:古来贤达者,不以年华高低,不论出处贵贱,然贤者之贤已乎天下知。”
随后,徐韶华只简单用了历史上几位名人的事例,认为只要圣上施以仁政,有仁爱之心,他日自当贤名天下知。
徐韶华写完后,停笔一看,摸了摸下巴:
倒是有心灵鸡汤的味道了。
但是这样的题目本也不是需要考生提出多么张扬的想法,只看最后一题便知道了。
若是两道题目连起来读,那便是主弱臣强,以致民不知君。
可连圣上都尚且孱弱,那考生又能做什么呢?
还是炖一锅心灵鸡汤补一补吧。
而最后一题,徐韶华略略思索之后,便知这题并不是想要考生抨击所谓的臣强。
若是如此,这届考生怕是连入仕也不得了。
徐韶华扯了扯嘴角,学政大人这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让考生把这些题目全然作答吧?
随后,徐韶华对于这道压轴题,冥思苦想片刻后,这才轻轻一叹,落笔写下了不足百字的作答。
“学生答:君干臣枝,若使枝大干细,则根应深而固之,方不摇不倒……”
徐韶华为自己这篇作答,披上了植物生长的外衣,可其通篇的实质也不过就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