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科举路(351)
徐韶华端详了一下,先用启夏语念了一遍,随后这才用今人言来解释,最后,他才抚袖磨墨,提起笔将其一字一句的写了下来:
“其行狂悖之行,内祸义臣于长坡,外奸敌国至卢地,以累十三州之民,民民受秧、户户不宁。”
徐韶华写完后,将答卷呈给王先生,王先生看后赞赏有加,随后便一如既往的将其公之于众。
林青越几乎一字一字的看过去,而等众人一片感叹之时,林青越突然站起来道:
“先生,徐同窗此答中有一字错漏。”
林青越的声音依旧温和,可是却压抑不住他眸底的喜意,王先生将学子们的作答公之于众也是想要让众人亲自看过,方得服气。
而这会儿林青越提出质疑,王先生也没有见怪,反而请林青越上前:
“你既说一字之差,不知是哪一字?”
“是卢地的卢,应为芦花的芦。”
当初林青越读到这一句时,脑中便幻想出了一片长芦苇,碧水湖的没好景象,可惜这一切都因国君昏庸无道而毁,是以林青越记忆很是深刻。
而林青越这话一出,王先生似是想到什么,看了徐韶华一眼,轻咳道:
“林学子,不知你说这话的依据为何?”
“藏书阁中,已有大儒对此文明译,学生不才,侥幸看过。”
林青越说的坦荡,他押题押中,是他的博览群书,是他的本事,便是先生也不能指摘。
可却不想,林青越这话一出,王先生面上难得露出几分尴尬:
“那明译此文之人,如今尚还不是什么大儒……”
林青越不解,如今要说的与那大儒也没有什么关系,可还不等林青越开口,王先生便看向徐韶华:
“徐学子,便是明译此文之人。而你方才的依据,乃是他半月前得以译出。
不过,这几日,徐学子查到此檄文乃是启夏朝时,锦、夜两小国之间的战役,而此两国国土狭小,并无芦苇生长的条件。
此檄文……也正是两国因旱而争一条水渠这才开战。”
“那十三州?”
林青越还是不死心的继续追问,这一次,徐韶华开口回答他:
“十三州,乃是因为其国中有一地名十三州,根据藏书阁中如今留存的文献记载,其如今应该在晏南怀阴府之北,辖约……千亩。”
徐韶华这话一出,林青越忍不住后退一步,他不禁连连摇头:
“不可能,不可能……若是那等弹丸小国,岂能写出如此微言大义之语?”
徐韶华默了默,随后轻咳一声,道:
“是这样的,这篇檄文,其实是出自启夏朝一位落魄世家子之手,你我如今看到的檄文,也不过是他留下的草稿罢了。”
那竹简上记载的可不仅仅是这篇檄文,还有那世家子对于自己随手一书,便能使得两国激烈交战的洋洋自得,以及忆起往昔辉煌岁月的叹惋。
林青越听到这里,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忍不住死死盯住徐韶华,半晌,这才从齿缝中挤出几个字:
“你赢了。”
林青越说完,转身离开,只是在出门的时候,差点儿摔了一跤。
他与徐韶华还有什么可比之处?
这一场,他用徐韶华的译文去抨击他新调整好的译文,何其可笑?
他输的彻彻底底!
林青越的离开,让众人不由得一片哗然,他们看着徐韶华腰间属于“乐”艺的紫檀木牌,死死的盯着王先生。
而王先生却好似没有感觉一般,将那象征这荣誉,或是其他的书艺木牌,交到了徐韶华的手中。
徐韶华伸出双手,顿了一下,随后这才恭敬的将那块木牌接了过来。
王先生笑盈盈的看着徐韶华将那木牌悬在腰间,这才道:
“徐学子,你可是我国子监头一位双艺之首,这其中的份量,可不轻啊!”
王先生似意有所指,而徐韶华听了王先生的话,只微微一笑:
“身若无担,心无所向。”
徐韶华这话一出,王先生一怔,随后忍不住道了三个好字,这才让徐韶华离开。
不多时,徐韶华等人离开了书艺考场,徐韶华倒是还面色如常,倒是连裕和陈汀二人仿佛走在云端一般,整个人轻飘飘的。
“天爷哎,双艺之首?”
“还是未及冠的双艺之首!”
“非人哉啊!!!”
二人先是一唱一和,随后齐声说着,惹的徐韶华忍不住斜了他二人一眼:
“两位同窗,这可是大庭广众之下,想必二位也不想听到明日被传两位不过是过了书艺便高兴过了头,晕过去吧?”
“胡说,我们什么时候晕……”
徐韶华微微一笑,二人面面相觑,似乎不敢想象这话是徐韶华说出来的,忍不住又道:
“徐同窗这是威胁我们吧?”
“是威胁吧?是威胁吧?做人好难,连实话都不能说喽!”
“不过今个那林,咳咳的他表情是真有意思!”
“嘿,我这还是打他来这儿时,开天辟地头一遭看到他那模样,那脸都比菜还要绿了!”
两人旁若无人的嬉笑着,似乎因为徐韶华狠狠杀了林青越的威风,对徐韶华表现的亲密起来。
徐韶华见二人也不怕,一时又好气又好笑,所幸接下来他们讨论都是林青越的事儿,徐韶华便也没有多言。
二人说了足足有一刻钟,随后看了看天色,这才道:
“快快快,用了饭还要去考数艺呢!”
“今个最后一试,考完便可放子晟旬假,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