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她宠冠后宫(360)
这话倒是没什么问题,毕竟闻褚也是这样安慰她。太后重视皇嗣,与闻褚母子连心,若能不插手宫务,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太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有真正见到了、相处过一段时日才能明白。
沈听宜不欲再多想,一夜好眠。
翌日用过早膳,后宫众妃便来到了昭阳宫等消息。
听闻凤辇到了长安,沈听宜才携着她们到宫门前等候相迎。
时下正是晌午,暖阳高悬,虽有阵阵寒风,但沈听宜披着白狐裘并不觉得冷。眼见闻褚率先走下马车,扶出一位明黄色凤袍的妇人,沈听宜浅浅扫了一眼便清楚了她的身份,俯身蹲跪,声音泯在众人之中:“妾身恭迎太后回宫。”
“太后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除了后宫嫔妃,还有一众朝臣,一声声恭迎显得十分浩荡。
皇太后,这世上最为尊贵的女人。
也是沈听宜所向往的身份。
闻褚和闻缨一左一右站在太后身边。
不多时,太后慈和有力的声音传来:“舟车劳顿,老身乏了,天色寒冷,诸位卿家都先回去吧。”
闻褚也发话:“今日是圣寿节,诸位卿家不妨回府准备准备,再过几个时辰,便可带着家眷进宫为太后祝寿。”
“臣遵旨。”
打发完了朝臣后,后宫嫔妃也得以起身。
沈听宜微垂着眼睑,察觉到太后投在她身上的视线后,仍保持着姿势没有动。
见太后许久不语,目光审视着看着沈听宜,闻缨接收了闻褚的眼神后,便笑着道:“母后,儿臣陪您去颐华宫吧,陛下这几年日日修缮,却从不肯让儿臣去瞧,说要给母后一个惊喜,今日可得沾母后的光了。”
太后被她逗笑了:“好,你陪老身去看看,若是喜欢,便住下来。”
闻缨笑意愈深,“儿臣都听母后的。”
闻褚这才道:“儿子也送一送母后。”
“不必了。”太后拍了拍他的手背,“陛下去处理政务吧,有庄敏陪着就行,陛下若是不放心,就让你的嫔妃们来颐华宫让老身认一认脸。”
闻褚遵从她的意思,说了句“好”,又含着笑介绍道:“母后,这是如今管理后宫的昭妃沈氏。”
见他独独提起自己,沈听宜心中微沉,快速看了眼太后,再次拜见:“妾身见过太后殿下。”
太后也不觉得意外,缓缓道:“瞧着是个好孩子,后宫诸事让你费心了。”
沈听宜微微颔首,谦卑有礼,“承蒙陛下信任,太后折煞妾身了。”
太后不再多言,等闻褚离开,便被闻缨扶着坐上了凤辇。
不过一盏茶时分,凤辇便行至颐华宫。
从轿辇上下来,唐文茵疾步走到沈听宜身侧,低声道:“昭妹妹放心,太后不会为难你的。”
皇后被废,宫里位分最高的就是薛琅月、唐文茵和沈听宜,可前两位是潜邸旧人,都见过太后,唯有沈听宜是初见。
一年多的时间,沈听宜就从昭嫔成了管理后宫的昭妃娘娘,将薛琅月和唐文茵的风头都压了下去。也不知在太后心里,会如何看待她。
沈听宜心里有隐隐的担忧。
颐华宫是大陵历代皇太后居住的寝宫,自是奢华无比,比凤仪宫宽阔不说,一进殿就让人觉得暖烘烘的。
唐文茵解释:“颐华宫烧了地龙。”
沈听宜点点头。
等太后坐上主位,嫔妃们再次行跪拜礼:“妾身参见太后殿下,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太后颇是和气,“不必多礼,赐座。”
她打量了一番殿内的布置,满意地点头:“不错,陛下费心了。”
闻缨闻言,便顺着这个话题开始说起来,直说得太后眉开眼笑。再加上有大皇子和两位公主在一旁喊着“皇祖母”,气氛一时间也算是其乐融融。沈听宜默默听着,冷不丁地听到太后唤她:“昭妃,听说这次是你为老身操持的寿宴?”
她忙起身,“回太后,寿宴之事确是妾身安排。”
太后“嗯”了一声,又问:“你父亲是户部尚书沈钟砚?”
“是。”
“母亲是沈钟砚发妻?”
沈听宜默了一瞬,道:“是。”
太后问得都是些寻常的问题,沈听宜都如实答了。
看样子是在了解她,但沈听宜从她的问题里察觉出一丝深意。因为太后对于沈钟砚贬妻为妾一事是记得清清楚楚的,甚至,她对于赵锦书下嫁沈钟砚之事隐约有些不满。
如此种种,沈听宜打算问一问闻褚。
末了,太后又问起了唐文茵和薛琅月,而后,轮到了雅容华。
沈听宜静静听着,对太后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能与太后搭上话的,只有皇嗣之母和三个妃位,而这些人之中,太后问她的问题最多。这其中没有闻褚的原因,她是不信的。
太后回宫,意味着什么呢?
而她,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沈听宜思绪百转。
而后不到半个时辰,太后便让她们告退了。
从颐华宫出来,唐文茵松了好大的口气,道:“昭妹妹,方才可吓死我了。”
沈听宜偏头瞧一瞧她,故意问:“太后慈眉善目,唐姐姐怕什么?”
“倒也不是怕,只是紧张,我连呼吸都屏住了。”唐文茵拍了拍胸口,又意味深长地眨了眨眼,“我瞧着太后对昭妹妹倒是十分好奇。”
沈听宜摇一摇头,“唐姐姐可别打趣我了。”
她是闻褚的宠妃,位分又高,太后初次见她,自然是怀着考量的心思。也由此可见,后宫中的消息太后并非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