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千岁(102)+番外

作者: 桃枝蘸雪 阅读记录

宋如歌有记忆起,便与母亲住在别人院子后面的茅屋里,原是堆放柴火的地方。

崔花儿没有挣钱的本事,终日以泪洗面、神思恍惚,全靠吴家接济,在那年冬天,历经艰险,生下一个女儿。

很久以后,崔花儿才告诉她,那会儿她难产,其实心里头已经不想使劲儿了。

只盼来世不受人世之苦,宁愿真的做一朵路边小花儿。

只是,女儿先露出头来,竟轻轻地啼哭了一声。

崔花儿一咬牙,也哭着生下了宋如歌。

兴许是有了女儿,崔花儿竟逐渐振作精神,恰巧吴家夫人前几日也生了个孩子,她有照顾儿子的经验,正好一起带着。

吴家每月给她一些工钱,足以养活母女二人。

茅屋虽小,但遮风挡雨,崔花儿人也勤快,不常出门,将小屋打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奇怪的是,她这样敏感柔弱的一个人,养出来的宋如歌却从小就大大咧咧,每日穿着崔花儿缝制的小裙子在街上飞奔。

后来,崔花儿便开始给她做裤子穿了,打扮得越发像个男孩子。

这样的装束方便她淌水上树草地打滚,宋如歌喜欢得很。

只是总有几次,母亲缝着她裤子上的洞,就要往门口望一望。

那里分明只有吴家的干柴堆,她却似乎望到很远的地方,眼神逐渐哀伤。

“霖儿也很喜欢我缝的裤子……”

宋如歌黑溜溜的眼珠子便转了转。

她知道,她原来是有爹爹和哥哥的,只是他们跑了。

常有大婶指点着她灰扑扑的模样:“天啊!你这个女娃!难怪你爹要带着儿子逃跑,我是你爹,我也不要你这样的女儿!”

宋如歌翻了个白眼,不想理会。

那大婶磕完了瓜子儿,正闲着,得寸进尺地往前一步,叉着腰:“我看呐!你娘就是个扫把星!晦气了娘家,又晦气夫家!吴老爷竟肯收留,只怕是这其中……哎哟!”

宋如歌捡起地上的石子儿,追着她砸了一条街。

大婶狼狈逃窜,看热闹的大人乐了一会儿,扭住宋如歌的胳膊,恐吓道:“这样顽劣,日后还得了!就该让官府把你抓去坐牢!”

宋如歌挣扎不脱,狠狠地瞪着他,漂亮的大眼睛里一片红。

崔花儿匆匆赶来,病美人难得出门,惹得男人边看边笑,女人边瞪边指点。

她双手合十,着急地冲那男人拜了拜:“劳烦将我女儿放下,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商量。”

那男人却只是扫过崔花儿的脸和身子,意味不明地啧啧两声:“行啊,我家就在前面,到我家去说?”

崔花儿生得这般模样,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类似的事情怎会没有遇到过。

她白了脸,嗫嚅道:“求求你,行行好……”

围观的人窃窃私语,没有人上前帮忙。

宋如歌逐渐停止了挣扎,分明是盛夏的天,却感到入骨的寒冷。

人群忽然噤了声,分开让出一条道来,吴家的人来了。

吴家是县里大户,不仅有钱,据说二老爷调到京城做官去了,连县令都要礼让三分。

吴老爷年不过三十,长相周正,是个生意人,家产丰厚。

自定居以来,一直积德行善,名声极好。

方才起哄议论的人纷纷鸦雀无声。

吴级出面,那人忙点头哈腰地放下了宋如歌。

宋如歌攥着小拳头,将唇瓣咬得血红。

忽有一只稚嫩的手伸出来,擦了擦她脸上的灰。

她瞪过去,看到吴家的小公子吴觉书。

小公子只比她早出生几日,又是崔花儿帮忙带着长大的,在今年过年之前,二人几乎形影不离。

他五岁了,吴老爷要教他认字,好上学去,因而不再交给崔花儿带。

吴觉书小小年纪便唇红齿白,从头发丝儿到鞋底都比宋如歌的脸干净。

宋如歌也不爱跟他玩,他倒是总愿意跟着。

她又瞪了一眼,自己拿袖口擦了擦脸:“你不是要读书去吗?你敢不好好读书?”

吴老爷走在前头与崔花儿说话,两个小孩落在后头。

吴觉书竟叹了口气:“我保证,我上学去了,回来还是会找你玩的。”

宋如歌撇撇嘴:“他们总说我与你是云泥之别,你爹有没有教你这是什么意思?”

吴觉书摇摇头,他只认了些字而已,猜测着道:“看字面意思,是指云朵和泥土的区别?”

宋如歌咧开嘴一笑:“我懂了,我是云朵,你是泥巴!”

吴觉书盯着她的脸,知道虽然沾了灰,其实她皮肤很白的,像云朵一样。

他于是也傻笑:“应该是吧。”

你一句我一句,到了吴家门口,两个孩子早就和好如初。

宋如歌冲他挥挥手,拉住母亲的衣角,仰着头:“娘,对不起。”

她太冲动了,虽然吴觉书总是劝她遇事多思考,可是她的手真的不经脑子控制。

崔花儿只是摸摸她的头,温柔道:“如歌是好孩子。”

虽不知娘亲为何会得出这个结论,宋如歌心里依旧很开心,蹦蹦跳跳地洗脸洗手去了。

跑到水缸边,却突然发现干柴堆后躺着个人!

她猛地刹住车,大声道:“你是谁啊!”

那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衣衫破旧,鞋底磨损严重,破了个口子,露出脚趾头。

头发却似乎重新整理过,只是有些脏,皮肤晒得很黑,像是风餐露宿赶路而来的人。

听见女儿的叫声,崔花儿忙放下手里的菜盘子跑过去。

柴堆后的少年被吵醒,睁开一双黑黑的眼睛,那双眼睛,与宋如歌有六分相似,都随了母亲。

上一篇: 墨染烟华 下一篇: 怯春情/为病弱皇兄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