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375)
还有之前盛博文提到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在景朝一直都是存在的,那就是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应该如何从当政者的角度改变这种现状。
剩下两道策论是有关于朝廷提出的新政,前面几道宋声都猜到过,跟大家准备的差不多,只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在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
所以即便是大家都复习到了这个考点,但想法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一样。还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灵活运用。
宋声每一道人都认真思考了一下,才提笔开始答题。
即使在他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这最后两道策论题目,是有关于今年刚推行的新政的。
新政大部分都还是有利于民的,只是更加进一步的将士族的权利进行了削弱。
此举一出,引起了士族们诸多不满,所以新政推行的很是艰难。
这次的题目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但不难看出,儒家经学依旧是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而且这次出题的几个考官全都是务实派。
每一题几乎都在关系着百姓民生。
景朝建国才三十几年,从前打仗让整个国家都很瘠弱,当政者想要快速让整个国家都富裕起来,国盛民强,这便是科举的目的,从天下选拔人才,以备建设国家。
宋声关于新政的想法倒是有很多,前世他读书的时候,看到过的史书也有不少,里面有很多有名的人物都推行过新政,但毫无例外,几乎每一个开始推进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却成功了。究其原因,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宋声回想了这些,以现在景朝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开始落笔答题。
下来转着监考的主考官在考场上溜达了一圈,额头上的汗也是一滴一滴的往下流,但他们也不敢偷懒,用袖子沾了沾,依旧挨个看过去。
等走到宋声所在的这个号子前时挺住了脚步,这个考生有点意思。
人家都在审题的时候答题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等人家开始奋笔疾书的时候,还有不动笔了。
他转了一圈看过来,几乎每个人都已经开始答第三道题了,这个学生第四道都快写完了。
而且他站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了,发现这个学生写的相当专注,压根都没注意他过来。
他看了看,这个学生的考卷上面字体整洁又好看,瞧这内容也不像是为了凑字数才写了这么多。
尤其是这第四道题,关于新政的,还是很有难度的。没想到这个学生剖析问题的角度十分清奇,倒是让人眼前一亮。
宋声写字的速度并不快,但他思路顺畅,原先背的滚瓜烂熟的四书五经此时像印在了脑子里似的,运用的十分流畅。
他专注的答题,把这一道策论写完,才发现右前方站了一个人。
今天的天气依旧是阴天,没有太阳毒辣的照着,一个人站在他旁边,完全没有落下来的阴影提醒他还有别的人在。
他把笔放下之后 ,抬头一看是其中一个主考官,正低头看着他的试题卷。
宋声忽然有些紧张。
虽然他前世加上现在的年纪也不小了,但却依旧像是有条件反应一般,看到老师过来,还是会不自觉的紧张。
正站在这看他的答题卷的主考官姓陈,来自京中的翰林院,瞧着大概四十多岁的样子,是翰林学士之一,名叫陈孝廉。
第127章
陈孝廉也是寒门子弟出身,有爱才之心,刚才在这考场里转了一圈下来,倒是让他看到不少好苗子。
他们这些主考官都是从京中直接派下来的,而且是除了籍贯之地,监考的地方是随机分配的。
这次他被分配到了宛平府城,这种偏僻的地方,世家大族也少,按理来说,这教育的资源也不好。
但看到有好几个学生题答的还不错,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尤其是看到宋声的答题卷时,更是惊讶了。因为他关于新政部分所写的内容让人又惊又叹。
宋声在考场里面答题答的汗流浃背,陆清一个人在家里也难熬的很。
虽然麻辣烫的铺子正常的开着,但是年后他们重新雇了人手,现在已经用不着他亲力亲为了。
今年开春的时候盛博文跟南哥儿办了婚事,两个人现在已经是夫夫了。
今年盛博文能赶上下场考试,也属实是幸运。毕竟前两年家中亲人去世,不满三年,他是不能去考试的。
刚好到今年五月满三年,八月份乡试他刚好赶得上。
南哥儿他俩的亲事本该等到他三年复丧期结束的,但南哥儿他爹想到这个准郎婿来年就要考试,那没准就考上了呢?
到时候人家就是举人老爷了,看不看得上他们家南哥儿还两说。
虽然盛博文的人品,他们还是信得过的,但是为了南哥儿的幸福,他们不敢赌。
所以提出了让他们提前完婚,在孝期成婚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如果盛博文这次真的考上了,那么来年二月还要去京城参加春闱,等考完试还不定是什么光景,南哥儿年纪也大了,等不起了。
南哥儿他爹其实也不大好意思,但为了自家的哥儿,就把这个想法跟盛博文说了。
没想到盛博文直接答应了,压根就没费什么什么工夫。
盛博文一直是感念辛家的恩德的,况且两家交好,提前成婚,他爹娘天下有知,知道他要成家了,肯定也会为他高兴的。
于是南哥儿他们俩就在府城办了婚事,这会儿南哥儿跟陆清一样,夫君去参加考试了,他们在家里等着也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