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世界都以为我和我马甲是一对(147)

作者: 四海孤舟 阅读记录

书上所见的描述远远不及亲眼所见,那石碑竟有近百丈高,高耸入云,直指天际,有青藤苔藓攀上碑身,尽显久经风雨的沧桑古老。

但它不会被侵蚀,不会被压垮,始终矗立于此。

这是无数人寻求仙途的希望。

静静仰望石碑,星浔也不免沉默一瞬。

在山河卷里那一个稚嫩而朝气蓬勃的少女,那一个清澈而满怀理想的少女,居然一步一个脚印,从落后偏远、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小渔村,走到了这个地步……

“天下谁人不识君。”星浔眼中泛起笑意,不禁长叹,既感慨又敬佩。

在之前,她有想过变回“天璇”的模样回宗门,送别原主师尊,但此刻,她却觉得这不需要了。

以她对谢抒薇的了解,她笃定这位师尊是万万不可能维护天璇那个做派的,她应当也不会介怀原主这么多年的欺瞒。

甚至……

星浔有些怀疑,以谢抒薇的通透聪慧,她真的一点都不怀疑“天璇”已经被其他人取代了吗?

敛起思绪,她大大方方地以“星浔”原本的模样踏入秘境,嘴角微微勾起一抹笑意。

比起担忧和疑虑,她t反而隐隐有些兴奋,或许是原主隐藏在骨子里的赌徒特质在作祟,对于这样不在掌控之中的情况,她近乎恶趣味地期待着,原主的故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会是不敢置信?愤怒不忿?还是惊慌失措?

脑中闪过不少恶劣的想法,星浔的外表却还是端正儒雅,白衣无尘,青丝如瀑,一双清亮的眼眸微垂,透着悲悯的气质。

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她看人时的眼神,和看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的目光并无不同,悲悯之下,隐藏着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漠然,让人捉摸不透她到底在想什么。

若是要易玦评价,她觉得自己此刻扮演的这位仙尊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作为魔尊的边迟月要恐怖多了。

我应上青云(2)

跨过石碑, 星浔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

天际之上,一轮巨大的弯月缺口朝上,异常无暇皎洁, 仿佛一叶扁舟静静地悬浮于天际,几乎占据大半天空。

这是秘境里用仙术构造的虚幻的月亮,却投下大片真实的月光,静谧而柔美。

弯月之下, 数座大大小小的岛屿漂浮在云雾里,之间有廊桥相连, 奇花异草簇拥在廊桥两侧, 被微风轻抚, 摇曳。

每座浮空岛都有各自的特点, 甚至处于不同季节中。

有的岛屿被冰雪覆盖, 一眼望去只见茫茫雪原, 鸟兽绝迹;有的春意盎然, 百花争艳, 弟子们上上下下忙碌着培育仙植;有的驮着奇绝山峰,青藤古树,大小洞府都依附在断崖绝壁上……

修士来来往往于岛屿之间, 有的御剑飞行, 有的腾云驾雾,有的踏着飞舟,为氛围雅静的秘境添了几分繁华和生气。

那座最庞大、距离明月最近的浮空岛便是主峰, 邀月宫正殿屹立在正中心, 沐浴在月光下, 巍峨壮丽,让人恍然间如临仙境。

不愧是如今的仙门第一大派。

星浔默默感慨, 心中却并无波澜,一种熟悉感涌上心头。

仿佛这幅场景她已经看过无数次——甚至那些岛屿,她好似都用双脚一个一个丈量过,留下她的足迹。

而在星浔身周,连接十仙脉的石碑围成一个圆阵,彼此之间隔着完全相同的距离,缕缕华光从各座碑身中逸散而出,连成一片,在空中荡漾开如水波一般的纹路。

隐隐有闪烁着微光的金字从中凸显而出,组合成不同的谏言,又在几息之后消散,融入华光。

星浔随意瞥了几眼,见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等言语,都是不同的字迹,有的温和圆融,有的锋芒毕露,显然出自不同人之手。

这些谏言都是邀月宫历代天之骄子所留,书写的是他们所追寻而得的“道”,他们之中有些人至今留在邀月宫秘境中,担任长老、各峰峰主等职务。

许许多多触摸到立道门槛的弟子,会在这石阵中凝神冥想。

那些忽而凝聚、又忽而如云般消散的谏言里,或许就有他们未来践行的道路。

忽然,星浔目光一顿,停留在一句谏言上。

——“不拜天地,不敬鬼神”。

这是她的字迹。

她仿佛看到了原主久远的回忆。

那时星浔还不是正道魁首“天璇仙尊”,只能被称为“剑君”,刚刚立道,来到这石阵前刻下谏言。

迦楼老祖偏头看她,耐心询问:“想好要留下什么了吗?”

沉默半晌,星浔摇头。

叹息一声,老祖说道:“你心太冷,情太薄,杀心过重。你内心深处其实想到了你的谏言,只是你与我都明白,这不适合刻在石阵里——只有一个‘杀‘字,对吧?”

星浔不置可否。

她们师徒间本也不讲究太多礼数,迦楼老祖并不介怀,继续道:

“你心中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剑,冷心冷情,逆你者便一剑杀之。如此心性适合剑道,却不适合做掌管邀月宫的一宗之主。”

面对师父的评价,星浔面色始终平和,只是平静地回望她。

眼眸湛清,底下却无波无澜,空无一物。

思忖许久,老祖对她说:“你便刻下‘不拜天地,不敬鬼神’罢,虽在许多人眼里仍然是离经叛道,但也不至于太过。”

……

“师尊,多年不见,您可算是记得回来了?”

一道含笑打趣的声音传入星浔耳中,打断了她的回忆,星浔抬眸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