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世界都以为我和我马甲是一对(345)

作者: 四海孤舟 阅读记录

“自古以来,从未见过有一雷劫渡两人的说法啊……”

在易玦看不到的各个地方,都有修士密切关注着渡劫情况,热烈地讨论着。

易玦自然是听不见这些议论声,在她眼里,只有那道占满整个视野的、如同烈日坠落一般炽热猛烈的天雷。

她这具身体修行时间不算长,这道雷剎那间让她头皮发麻、寒毛直立,但她还是咬着牙,调动全身灵力和法宝天月九极镜,对着雷霆尽力劈下一刀!

刀光与雷霆在空中相撞,发出轰然巨响,如同丘陵崩摧。

雪亮的光芒照彻黑夜,使这夜间亮如白昼,把无数无知无觉陷入梦乡的凡人惊醒,也让旁观的修士们一瞬间看不清天上的状况。

等几息之后,天地间蓦地安静下来,许多人都只能听见自己微微加快的呼吸声,视线紧紧盯着天上某处。

只见劫云悄然散开,雷光消散,两道身影并肩站在夜幕下,雪白的衣袂尤为显眼。

那个突然冲进雷劫的修士……居然活下来了?

人们尚且来不及为这个事实惊讶,就看见天边缓缓降下五彩祥云铺就的云梯,仙尊稳步上前站在云梯上之后,又转身看向那个散修。

不是吧,难道这真的能让两个人都飞升?

在修士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抓狂中,易玦同样上前一步,踩上云梯,与星浔一同走远了。

两人消失在茫茫天地间,但关于她们的传说与猜想,应当是多年不会停歇了。

不朽之名(1)

事实上, 雷劫的确不可能同时渡两人。

——但易玦和所有傀儡共有一个神魂,她与星浔也从来都不是“两人”。

在星浔渡过雷劫之后,所有傀儡内的神魂碎片就都得到了飞升上界的资格, 仙界的大门宽容地向他们敞开,像是天神的应允,又像是一个毫不掩饰的陷阱。

不管未来究竟是什么,此刻易玦都没有退路了。

若是早在先前“天道”还未注意到本体之时, 那她或许还有继续蛰伏的机会;

可当“天道”的视线聚焦在易玦本体身上,她的时间就进入了倒计时, 不容她有更多拖延。

尤其是在北域之灾后, 易玦和“天道”的矛盾已被推向高峰, 明晃晃摆在棋局的明面上……

与其一次次冒着被逐一攻破傀儡的风险试探、周旋, 易玦选择由自己定下决战的时间。

哪怕是步入死局, 她也希望自己是主动、从容地奔赴, 而非受制于人。

「没想到……」“天道”难得有些诧异, 数只眼球睁开, 视线在易玦周身打转,「没想到你倒是舍命陪君子,竟今天就来到我面前了。」

「是迫不及待地来送死了?」

「还是想要和星浔死在一起?放心、放心, 我会满足你们两个最后一个愿望的……」

眼球团成一大团, 其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嬉笑声,流露出孩童一般不加伪饰的恶意。

“反正我不来,你自然会来找我, 不是么?”易玦神色自若道, “只是, 你弄错了一件事——”

眼球顿了顿,虽然早有预料, 但当它亲眼看见星浔垂下眼眸,似乎有些恭敬地落后易玦半步,由外表平平的易玦做她们两个中的话事人时,还是不免愕然。

它甚至都有些恼怒了,碑只愿意听命于原初的存在,它还可以理解——但凭什么人间的星浔等人也这样?

这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天之骄子,在万丈雷霆中都毫不弯腰退步,凭什么却对这么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角色俯首帖耳?

就凭她是最古老的创世者?

在“天道”掺杂着妒意的不甘中,易玦缓缓说下去:“……我们并不是两个人。”

话音刚落,易玦手腕间乌亮的“手镯”动了动,腾空飞出,化为一条腾云驾雾、威风凛凛的黑龙,鳞片间燃烧着红莲般的璀璨异火,威压伴随着沉重的龙息卷席而来。

不等“天道”诧异,就见那雾气自黑龙周身蔓延开来,茫茫白雾中,隐隐传来莫枕眠的轻笑声。

一把色彩艳丽的红伞在雾中绽放开,伞沿上移,露出莫枕眠似笑非笑的脸。

在这急剧增加的威压中,不少弱小的眼珠已经接连破裂开,滚圆的球形慢慢干瘪下去,裂缝中流淌出深黑色的粘液。

但更多的眼珠,却是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又尖又细的叫声重迭在一起,显得异常诡谲:

「好饿好饿好饿……终于有食物了……」

「嘻嘻,可以吃好久……」

「我要先吃雾妖的头!」

「那我要她的手脚!不许和我抢……」

「……」

「是我小瞧你们了,」“天道”对于自身弱小部分的破裂毫不关心,仍是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它嘲讽地问易玦等人,「莫非是我布置在人间的那么几个分.身比较好对付,给了你们荒谬的自信?」

「从古至今,我吞噬过的飞升修士不计其数!你们真的觉得凭你们几个,能胜过千千万万年来的得道之辈——乃至胜过我?」

“天道”纳罕道,说着说着,甚至倍感荒谬地笑出声。

不过,这些人之中,它最捉摸不透的还是易玦——从修为看,她确实算得上天赋绝佳,但也仅仅是天赋好罢了。

她这具肉身修行的时间太短,到底是道行不够深。

但仅仅是“创世之初”的身份,也足以让“天道”高看易玦一眼了,它忍不住好奇地发问:「我真好奇,你是怎么说服他们一起来陪你送死的?」

易玦早有准备,一边在心底和“商人”最后一次确认对策,一边面带着笑意模棱两可地透露:“因为我之于他们,正如云之于雨,浪潮之于大海,树之于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