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思春期(85)

作者: 玛丽苏消亡史 阅读记录

尤思嘉捏着筷子,埋头呼噜噜吃得很香。

吃到一半,额头就开始冒汗,对面递过来一张纸巾。

尤思嘉接过来,抬眼瞧,发现杨暄面前的面条没怎么下去。

她擦了擦嘴巴:“你不喜欢吃吗?”

对方摇摇头。过了一会儿,杨暄终于开口,问得有点艰难:“就是你之前,那个男……嗯,男同桌。”

尤思嘉又捞起几根面条:“怎么了?”

“你觉得他怎么样?”

尤思嘉停住了筷子,抬脸,眨眼。

杨暄瞧她认真思索的样子,突然有点口渴,他捞过旁边的杯子喝水。

“其实,我觉得他人还挺好的。”

杨暄的手一顿,他把杯子放下。

尤思嘉继续道:“就是脾气忽冷忽热的。”

他抬眼:“怎么讲?”

“就是,”尤思嘉拧着眉,“动不动就生气,我也不知道怎么惹他了。”

面对杨暄她向来没有任何防备,开始倒豆子一样倾诉:“以前还会给我讲题,还帮我拍照,换位置后就不理我了。就这样,班里人还以为我俩谈恋爱呢!”

杨暄重新握住水杯,一时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

许久,他才问:“你们是高中才认识?”

“我早就认识他了,”尤思嘉放下筷子,“小学——”

她像是才转过弯来:“你是不是认识他?”

杨暄一愣。

他握着筷子,听尤思嘉眉飞色舞地讲述几年前他们擦肩而过的经历。

杨暄良久不说话,心下竟是无比怅然。

如果当时和思嘉相认,或许自己真的会硬着头皮留在这里,命运是不是会有所不同。

尤思嘉看他的神情不对劲,便问:“怎么啦?”

“没事。”他笑笑。

之前还懊恼曾经的选择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但此刻看着她坐在对面,又觉得一切刚刚好。

吃完这顿饭,杨暄带着尤思嘉兜了风,陪了她一天,第二天他又重新返回春河镇。

上周回家,进门就看到姥爷直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天气转冷,对方穿得单薄,只裹了一件外套,还是杨暄上高中时的校服。

他看见杨暄后,原本虚空的眼神逐渐聚焦起来,抖了抖嘴唇,什么话也没说,转身往屋内走。

就当他扶着门框迈进屋时,杨暄突然发现他脚上只有一只鞋,而另一只脚光着,脚底乌黑,但姥爷进进出出几次,竟然毫无察觉。

姥爷一直有酗酒的恶习,如今已经八十多,脑血管就像被铁锈堵住的钢管,脑梗的症状已经显露无遗。

无论怎么样,杨暄还是办理了住院手续。

人走总在病上走。老掉的机械无法复原,姥爷就在医院挂着点滴耗着,杨暄还要回去上学工作,只好给他请了个护工,自己则每个周末奔波于两边。

这样一来,尤思嘉见到杨暄的次数顿时减少。

她周末去李满的理发店,躺在洗发椅上,顶着满头泡沫问杨暄最近有没有给他打电话。

“杨暄姥爷最近不行了,”李满边给她洗头边说,“忙得要命,估计在准备后事吧。”

尤思嘉闭着眼睛享受对方的按摩服务,忽然慢慢叹了一口气。

难得见她这个模样,李满觉得新鲜:“怎么?人要走了,你觉得难过?”

“才不是,”尤思嘉睁开一只眼,“四爷爷从小打人,对杨暄也不好,我不喜欢。”

末了她小声说了一句:“我是觉得他会难过。”

李满打开花洒,温水冲掉她头上的泡沫,他低头问:“你刚刚嘟囔了啥?”

“没事,”说完她抬了一下腿,有些不乐意,“你把水全洒我脸上了!”

李满赶紧拿毛巾去擦。

十一月份的时候,杨暄把姥爷接回了家。

姥爷躺在简陋的屋子里,陈旧的被子一层又一层压着他,只露出一张异常蜡黄的脸,半阖着眼,张着嘴已经开始倒气。

家里剩余的亲戚走动也不频繁,但杨暄还是打了电话,叫他们来看最后一眼。

他去打了热水,准备给姥爷刮一下胡子。

热毛巾贴到姥爷脸上,对方像是忽然来了精神,使劲撑开眼皮,盯住杨暄看。

杨暄继续给他擦脸、刮胡子,把一套流程做完。

对方仍在盯着他看。

这几个月以来,杨暄几乎没和他说过一句话。

但此时此刻,他坐在床前,忽然道:“我没答应陆新民。”

姥爷的眼皮一动。

“以前没答应,以后也不会答应。”杨暄说,“我姓杨,我是我妈的儿子,是我姥姥的孙子,也是你的孙子,你死后,我为你披麻戴孝。”

说这些话的时候,杨暄看见被子一起一伏,幅度逐渐微弱。

床上的人像了却一桩夙愿一般,终于闭上了眼睛。

临放寒假那几周,雪下不来,天总是阴阴沉沉。

冬至那天刚好是周六,尤思嘉接到了程圆圆爸妈的邀请,去了她家吃饭。

晚饭炖了一锅羊肉汤,她吃得浑身发暖。

“外面好像要下雪,”程圆圆说,“天这么冷,你晚上留在我家睡吧,别回去了。”

尤思嘉已经接近一个多月没见着杨暄,家里没人,暖气也不热。但她心里就是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于是拒绝了程圆圆的邀请。

她坐了半小时的公交车,在家附近的站台下车。天色已晚,但上空泛着淡淡红晕,已经有细碎的雪花落下来了。

尤思嘉拎着书包,把手缩进袖子里,脖子缩进围巾里,她形单影只,闷头往巷子里拐。

隔着一段距离,她看到路灯下有个人站着,个子高高的,肩很宽。

上一篇: 当竹马变成我哥哥 下一篇: 我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