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真少爷马甲又又又爆了(139)

作者: 程凿 阅读记录

“别说你不知道了,没看见连咱们教授都惊到了吗?”

“藏得真神啊,神仙打架,果然是神仙打架。”

……

方岚得意洋洋站起身,跟大家鞠了一躬,“如何?”

他看向宋玉,带着一丝高高在上的鄙夷。

没想到吧,我可不是普通的你以为很好打的那种学生。

宋玉没有说话,只是站起身,走到了他刚才弹琴的位置,敲下了几个音符,就这几个键,便让方岚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陈振康和陈美玲教授对视了一眼,无奈的笑着摇摇头。

“不错,”宋玉缓缓坐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袖口和上衣,“除了这几个音弹错了一点,整首曲子还算流畅,是个下过功夫的。”

他说道,整个围观的同学们都忍不住惊诧了一瞬。

谁也没发现那几个节拍弹错了,因为实在是太快,太顺,大家都被吸引走了,竟无一人发现。

没等方岚开口驳斥,宋玉已经伸出手,开始了他的演奏。

也是《唐璜的回忆》,也是那个节奏与速度,同样的曲子,同样的艰难,可情感的充沛程度,却但凡只要有耳朵,都能听出差别,不仅如此,宋玉极其顺畅,整首曲子弹罢,没有留下任何的错误、空拍,随着最后一个音节的落下。

胜负已分。

这下,不仅钢琴专业的同学了,就连其他专业的同学都说不出任何话了。

方岚脸色苍白,就如同一个小丑一般站在正中间,身形晃荡,险些站不直。

他想过会失败,但却没想到会如此狼狈的失败。

仿佛仍嫌不够似得,宋玉弹完,并没有离开,也并没有宣布谁胜谁败,而是转身拿起了旁边的贝斯,拨弄了两下。

“有意思,你这首钢琴曲,让我想起之前有人教我的一首歌。”

他随手借了一个拨片,拿着贝斯轻轻弹奏起来,几个节拍过后,又换了吉他继续演奏,边弹边唱,大家这才发现,他唱的竟然是一首民谣,可说是民谣吧,却又没有局限于任何一首乐器,仅仅一首三分钟不到的曲子,他便换了好几种,无缝衔接,仿佛所有的乐器都只是他表达的一种方式,没有技巧,可唯有本专业的学生才会发现,那熟练的程度,似乎不止弹过一次。

无人知晓,那些睡不着觉的日日夜夜里,宋玉是如何不断演奏着各种歌曲,努力入睡的。

那拨弄琴弦的手,鲜血淋漓,却只能睁着眼睛到天亮的日子里。

正是他今日可以畅游于不同乐器之间的真正底气。

音乐从此不再是催眠助眠的工具,而是真正的快乐与享受。

沈容时和摄制组的人呆愣愣的看着那个站在核心眉眼舒畅的少年,皆忍不住心跳漏掉了几拍。

第56章

这次的出手, 换来的是一鸣惊人,一劳永逸的效果。

别说屏幕前守着的观众们了,就是整个S大校园里,从今日起, 也不由多出了一个传说。

——他们音乐系, 真的出了个天才级别的人物!

S大官方社交账号上, 学长们将今日的音乐对决充分剪辑成了多个版本,全平台播放,那模样, 似乎恨不得全国人民都知道, zling, 著名编曲大师, 宋玉,是他们S大音乐系的学生!他们音乐系不垃圾,也不是什么杂牌专业,也是有人撑着的!

校长办公室内,那得意无比的氛围更是极其活跃,老校长兴奋的拿着电话,跟各大音乐学校吹嘘着自己的先见之明。

“看吧,我就说,宋玉就是zling!你们偏不信,非得露一手才知道, 哈哈哈, 当初说我重金聘请陈振康教授任值, 注定是白费钱, 现在如何?这不就把天才给吸引过来了?”

且不说几大音乐学院有多咬牙切齿,愤恨这么一个好苗子竟然白白便宜给了一个综合类大学。

就说连国外的著名柯蒂斯音乐学院看到视频后, 都在外网隔空@起了宋玉,希望他去那里就读,便能够知晓这次事件所造成的轰动了。

zling的粉丝们扬眉吐气,惴惴不安的心也彻底安定了下来。

无人再怀疑宋玉的身份,更欣喜的是,原来他们追了这么多年的编曲大师,竟然还长得这么好看!完全不输任何明星爱豆嘛!为什么不自己出道?造福世界!

当然,紧接着,他们便想起了宋玉的那封退圈书,如此好的能力,竟然说再不作曲?怎么可以?

于是,不少人深感惋惜之下,自发的掀起了整顿娱乐圈,迎接真正有才学的人重回舞台的活动。

比完赛,宋玉和沈容时便美美的隐去,离开了人员繁多的教学楼,被两位老师拉扯着,前往了导师公寓。

因为不是第一次来,又是亲师父,宋玉倒是十分熟稔,完全没有半点外人的感觉,反倒是沈容时在听闻陈美玲教授就是那个传说中“一针定阴阳”的著名针灸大家独生女后,震撼不已,整个人都恭敬了起来,乖巧的不行。

“等等,你说陈美玲教授是你的师父,所以说,你还是陈家的亲传弟子?”

继苏绣大师沈子雯关门徒弟的震撼之后,沈容时再次迎来了颠覆三观的洗礼。

两个人坐在沙发上,趁着教授找茶倒水的时候,压低了声音,小声讨论着。

宋玉浑不在意,拿起橘子,边剥皮,边点头。

“对啊,所以咱俩也算是半个同行吧。”

同行什么同行!

你知道你这师父有多牛逼吗?国内外每年多少富豪捧着钱找人,希望能让你师父扎一针,都找不到,他一个做药剂的,充其量只算是治标不治本,会的人也多不胜数,可针灸这一科,真正做到顶的,少之又少,也就唯有陈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