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落魄千金美食发家日常(21)

“冬儿,换水。”

“好咧!”

除了灶台上的事帮不了忙外,其他杂活儿温孟冬每次都要抢着做。他说好吃懒做将来会被爹爹训。

温仲夏对还未谋面的老爹的这种教育理念深表赞同。

温孟冬个子小,但从井里摇起小半桶水还是能行的,当然这样有赖于这段时间被温仲夏喂壮了。

小家伙双手握着水桶把手,身体微微倾斜,显然用了全力,腮帮子都鼓了起来。

“阿姐,给你水。”

他一点不觉得累,干劲十足。

艾草煮的时候加一点碱面,嫩绿的颜色便不易流失。

煮得软烂的艾草糊糊,加入调配好的生熟糯米粉,揉成一个淡绿色的面团。

包青团就太简单了,小冬儿都能做。

揪一个面剂子在手里捏成碗状,豆沙馅团成小圆子,放进去,收口包起来,一个青团便完成了。

“阿姐,我做好了。”温孟冬得意洋洋地展示自己的大作。

温仲夏和徐袖低头一看,噗嗤都笑了。她们显然高估了他的能力,一个小青团被他包得四处漏馅。

温孟冬反应过来,不好意思的红了脸。

“没事儿,打几个补丁,蒸好了给你自己吃。”温仲夏往他的青团上补了点面团。

土灶火力大,青团蒸上片刻就熟了。

蒸笼一起,一团雾蒙蒙的蒸汽裹挟着淡淡的清香猛然扑到脸上。

一个个深绿色的青团圆圆滚滚,表面还泛着点点亮光,真正是色如碧玉③。

温孟冬一拿到他那个打了补丁的豆沙青团,立即咬了一口,被烫得直哈气。

温仲夏叮嘱他:“慢点吃,吃烫食容易伤着喉咙。”

他便乖乖吹了好几下,才又咬一口,青团外皮软糯,豆沙馅儿细腻香甜,好吃到他瞪着眼睛直跺脚。

徐袖吃的是芝麻馅儿的,混了猪油的芝麻成了流心状态,浓厚稠密。

“哇,在流油。”她赶忙用嘴接着,不然就滴落下去。

“那我来这个笋丁肉的吧。”

这时节的笋是最嫩的,无需加太多调料,光是本身清淡脆爽的口感就足以令人回味无穷,再配上艾草独有的味道,这一口咬的不是青团,是春天。

三人晚饭没做别的,几个青团便吃得小肚浑圆。

徐袖一脸餍足:“夏儿,青团学子们肯定爱吃,明日肉夹馍和手抓饼可少准备些。”

温仲夏点头,多了他们也忙不过来。

第二日,他们比平常到的还要早一些。

温仲夏在案台的那张红纸上覆盖了一张新的纸,写着“清明限定青团,六文一个”。

圆滚滚的字体,乃是她亲自执笔。

黄焖鸡

晨光初曦,杨柳垂丝。

杭曜的马车还未到太学门口,他便透过掀开的布帘看到不远处人头攒动。

马车停好后,他下车先行走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面前行礼问好。

这位是孙博士,原是翰林学士,学识渊博,后因年岁已高,无心政事,自请到太学教书。

孙博士捋着胡须道:“初辰,你可知那边是怎么回事?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杭曜自然看到是那个手抓饼的小食摊,正组织语言准备向他解释时,孙博士的随从从那头跑了回来。

“官人,问清楚了,是个卖吃食的小摊,学生们正在排队买一个叫青团的点心,说是专门为清明节做的。”

一听到吃食,孙博士态度一变:“青团?老夫倒是从未听过,你怎么不买几个回来?”

“我问过了,”随从挠挠头,“那卖青团的小娘子说现下几笼不够卖了,要买得等重新做,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咧。”

孙博士略微遗憾道:“如此那便罢了。”

他一个先生要是学生们一起抢吃的,更加不成体统了。

“初辰,我们一同进去吧。”

杭曜应了一声,远远看了小食摊一眼,只看到一大片浅灰襕衫的背影。

那头的学子们完全没有察觉到身后两位博士幽幽的目光,他们一门心思盯着温娘子面前的蒸笼。

“别挤啊,后来的请自觉到后面排队。”

“温娘子,千万给我留一份啊。”

“张兄,你忒不厚道,来了也不喊我一起。”

听着后排各种抱怨的声音,马上就要轮到的秦迁和曾年心中窃喜,幸亏他们来得早。

前方又走了两个人,秦迁突然睁大眼,诧异道:“斋长,你怎么也来了?”

吕天川回身,神情略显尴尬:“二位兄台,早啊。”

曾年道:“吕兄不该是在家用过早饭才来的吗?”

“吃是吃了,但一闻到温娘子食摊的香气,又觉肚中饥饿,所以……”

秦迁和曾年了然一笑,理解理解,他们都是过来人啊。

其实他们都未吃过青团,但一看到那深绿如碧玉的颜色,直觉一定好吃。

好不容易轮到他们,他们把每种口味各要了一个。

青团还是温热的,表面刷了一层熟油,颜色显得更加莹亮。糯糯的表皮一戳凹陷下去,随后还会弹回来。

“呜呜……好险好险。”秦迁是最急切的那个,他也不知道哪个是什么口味,一口咬到流心的芝麻馅儿,幸而用油纸接住了,不然馅料掉地上他要心痛了。

芝麻馅儿不仅口感湿润,还有微微的颗粒感,满满都是芝麻香。

曾年则对荠菜肉的青团赞不绝口,深绿的外皮包着嫩绿的荠菜,一整个绿团子。荠菜吸油,和猪肉搭在一起绝配。

“我们应该多买几个的。”吕天川刚吃完一个笋丁肉的青团就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