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仲夏随便翻了一两册,果然不是她记忆中的那个宋朝,一个名人都不认识。
找到蒙学书籍后,她让小冬儿指了指,发现他已经学过《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等书。
这就难办了,她还真不知道这古代孩子学完启蒙书后该读啥了。
“阿姐,我学这个。”温孟冬倒是有想法,直接拿起一本《发蒙算经》③。
“阿姐我啊是很支持你学算术,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算术家,但是如果你要上太学,学算术可能不够。”
尽管太学里有设置算术课,但这只相当于副课,最重要的还是经义和策论。
“是不是该四书五经了?”温仲夏喃喃自语,想着不如找掌柜的问一问。
“他这个年纪可以开始读《论语》和《诗经》。”
背后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温仲夏一跳,她回头一瞧,惊讶一笑:“客官,是你啊,真巧。”
杭曜清咳一声:“是我唐突了。”
他也不曾料到会在书肆遇到这位温娘子,看她翻动书册的模样,不止是能认些字。
“不唐突,不唐突。”温仲夏看着他眼睛发亮,这不就是位现成的求助者嘛。
“你说他该读《论语》《诗经》,还有没有其他的?”
“如果能把这两本书吃透,基本能通过小学的考试,不过最好给他请个先生。”
“我也这么想,”温仲夏嗓音清脆,笑脸盈盈,“唉给你们教书的博士中有没有在院外收小孩子补习的?”
杭曜疑惑,给他教书的?难道她以为他是学生?
温仲夏要求还不少:“最好脾气温和一点的,之前有个客人说你们有个姓杭的博士,十分严厉,那便罢了,我弟弟胆小,怕吓着。”
杭博士本人:……
他沉默片刻,竟不知该如何解释,只能道:“我也不甚清楚,回头帮你问问。”
“如此便麻烦你了,没有也无妨,我可以去别处寻个先生。”
温仲夏其实明白太学的博士那都是大儒,如果在父亲贬官以前,可能还有希望,现在大概只能是想想罢了。
拿到《论语》《诗经》后,温仲夏又去找心心念念的话本,谈情说爱的传奇小故事来两本,志怪小说拿两本,都是打发时间的良品。
结账时竟又碰上那个好心的客官。
杭曜看了眼她手中最上面的《括异志》④,眼底闪过一丝讶异,但没说什么。
直到二人在书肆门口分道扬镳,温仲夏才想起自己又忘了问他的名字。
两日的美好假期眨眼就过,温仲夏的小食摊又要摆起来。
这次她的食摊稍稍变了个样,添了两张四方桌,因为她要加个新品鲜肉小馄饨。
不管是肉夹馍还是手抓饼,吃多了都容易嘴干,要是这时来一口鲜香四溢的馄饨汤,那才是完美。
添了不少东西,温仲夏也给李叔涨了工钱。
太学虽还未开学,但那些留宿的学生们一看到她的食摊开张,那叫一个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温娘子你不知道我这两日是怎么熬过来的,那膳堂一到假日愈发惫懒,那吃食实在难以下咽。”忠实客户秦迁抱怨连连。
“谁让那管膳堂的是祭酒大人的亲戚呢,咱们再怎么反对都没用。”
“幸好温娘子来了,我又活过来了。”
学生们叽叽喳喳的,温仲夏感觉还挺亲切。
“温娘子,又有什么新吃食了,还有位置可以坐。”秦迁惊喜道。
“这次的新品是鲜肉小馄饨。”温仲夏笑吟吟地揭开案台上的一块方形木板,上面码着十来行的小馄饨,每行都有二十几个。
小巧的馄饨整整齐齐摆着,皮子薄如蝉翼,中间粉红色的肉馅儿看得一清二楚。
“我要一碗。”
“我也要一份,大份。”
学生们二话不说,先占个座再说。
炸鲜奶
温仲夏抓起馄饨丢入锅中,用鸡架和猪大骨熬制的汤底颜色清淡,粉嘟嘟的小馄饨被烫了几秒便变了颜色。
上辈子格外钟爱那一口千里香小馄饨,为此她还专门找过店家老板拜师学艺。
碗底放入紫菜、小葱花、虾皮等调味,可惜没有胡椒粉。
没法子,这时代的胡椒太贵,那是贵族才能吃得起的奢侈香料,小本生意实在用不起。
小馄饨皮薄肉嫩,翻滚一会儿便熟透了,碗底浇上热汤,笊篱捞起馄饨,最后来一上勺黑葱油。
“馄饨来咯。”
馄饨还没到桌上,早就等不及的学生们便嗅到一股独特浓郁的香味,不禁齐齐咽喉咙。
“忒香了。”
紫菜被热汤泡发开来,在茶色的汤里像水草似的飘荡,小馄饨晶莹剔透,粉色肉馅若隐若现,黑色的小点和碧绿的葱花点缀在馄饨周围,简直是绝妙的山水画。
秦迁率先喝了一口馄饨汤,微微烫嘴,汤清但味道鲜美,骨汤的醇和海货的鲜相辅相成,好喝极了。
“温娘子,这黑色的点点是什么东西?”有客人发问。
温仲夏眼眸弯弯:“这是独家制作的灵魂调料。”
黑葱油做起来其实很简单,葱姜蒜切碎,用小火熬油,猪油渣剁成碎末末,和芝麻粉、八角粉,添入锅中继续油炸。
出锅后用盖子闷一会儿便成了黑色。
这小小一勺黑葱油中融合了葱蒜、猪油渣、芝麻和八角的香味,千里飘香不是说假的。
客人听闻是秘方,便不打听了,赶紧尝尝馄饨,皮子轻抿一口便破,里面的汤汁迸发出来,比汤底还要烫,也更鲜。
肉馅滑嫩,随着柔软的皮子,三两下滑溜溜钻进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