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临天下(24)
连着几日上朝,光熹帝都愁容不展,大臣们气都不敢喘,谁也没个说得上来的法子。
万辞细细摩挲着杯沿,好一会儿才开口道:“我已下令开放府内粮仓,京城区域的州县流民也已妥善安置。”
瞧见她不紧不慢的,岑元安忽的反应过来,惊道:“你是不是有办法除掉蝗虫了?”
万辞将空茶杯推了过去,有眼色的岑元安当即提起茶壶给她倒上,笑意盈盈道:“侯爷,就别卖关子了。”
女子慢悠悠地说:“有是有,只不过还不确定能不能行。”
岑元安眨眨眼,“我曾在古籍之上见过医治虫灾的方法,只需用药物浇灌农作,可令食用了有毒作物的蝗虫毙命。”
“确有此事,只不过,”万辞看了眼靖王,“王爷应该也看到了上面写的副作用。”
岑元安眉头拧了拧,“就是,撒过毒药的土地三年都无法种植。”
“正是。”万辞说:“所以我只说有法子,但不确定能不能行。”
岑元安听出来她话里的意思,豁然开朗问道:“侯爷可是找人研制新型无害毒药?”
“尚在起步阶段,结果未知。”
岑元安不解:“何不奏与皇上,这样人多,也好提供解决之策啊?”
万辞冷笑,“我有时候是真不懂你在装傻还是真傻。”
岑元安顿了顿,随即抱着杯子不说话了。
“一个尚不知成效的法子,若是上奏给皇上,若是成了,数人插手分羹。若是不成……”万辞阴恻恻地看着他,“你当如何?”
岑元安后背升起一身冷汗。
若是不成,谁先提出的法子,兴师动众后起不到效果,那就是欺君之罪。
是要掉脑袋的。
江修临也被万辞这骇人的表情惊得噎住了,忙倒了杯茶顺气。
“知道就好。”
这种功劳万辞并不会放在心上,她从不打没把握的仗。
只是希望印文宣能早日研究出应对良方。
边关出征
随着敬安侯一脉的崛起,太子党派的官员死的死,贬的贬,昔日那些风光无限的大臣一个个被抖出黑料,一时间,朝堂风云变幻,与万辞对立的派别不剩几人。
而后不久,敬安侯便上奏,蝗虫灾害的应对之策已出,在新姚县施行后的成效显着。
光熹帝甚是高兴,赏敬安侯食邑千户,外加民医印文宣研发有功,封“神医”名号,他的小医馆也随之修缮重建,成了京城名噪一时的人物。
然而就在这时,边关来报,襄永国携五万大军来犯,太子不敌,身负重伤,天海关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一听到儿子受伤,光熹帝肉眼可见地紧张了起来。
皇后叶氏整日哭泣不止,可偏偏朝堂内有资格出征的将军们都已经位居其职,若是进行调用,其余关口怕是要产生空缺,甚是凶险。
最终,光熹帝不得不在大殿之上与众大臣商讨此事。
礼部侍郎站出来,说:“禀陛下,臣以为,镇南将军之子伏荣可担此重任。”
光熹帝眉头皱皱,只道:“伏荣年仅十七,且是镇南将军的独子,不可。”
于是,又有人列举了其余几个战功不菲的少年将军。
光熹帝都只是摇头。
这时,一道声音说道:“陛下,边关要塞之重任,马虎不得,当以赫赫战功的武将上阵,方可一战。”
众人向出声那人望去,只见那人面容清隽,不过三十出头,一副文绉绉的文臣模样。
是新晋的右参政。
光熹帝看向他,沉声发问道:“爱卿以为,谁可担此重任?”
右参政躬了躬身,“依臣之见,敬安侯是为不二人选。”
这下,所有人的目光便都看向了最前方站着的万辞。
右参政自顾自道:“敬安侯十八岁便领兵出征,一举大破来犯匈奴,此后更是功绩无数。轮战场资历,除了几位老将军,在场的各位怕是无人能与之相较。”
“更何况,敬安侯的父亲,是我东武最为威凛的战神将军。万家乃将门之后,相信若有敬安侯带兵支援,我军定能凯旋归来。”
万辞站在前方,静默不语。
岑元安已是站了出来,躬身道:“父皇,区区五万敌军,犯不着敬安侯出马。镇南将军之子此前已有大胜四万敌军经历,此等战事,且可交予其作历练之姿。”
光熹帝脸色沉了沉,敬安侯一派的官员们也纷纷站出来道:“是啊陛下,这就有点大材小用了吧。”
“敬安侯刚立下大功,这会儿就奔赴战场,多少有些不妥啊。”
“五万而已,不足为惧,臣觉得,于都信副将亦可带兵参战。”
“陛下,还请另择人选,此乃磨砺之机啊。”
……
大臣们你一眼我一语,说的光熹帝眉头皱得更紧了。
右参政力排众议继续道:“可太子也在边关,伤势告急,若不是可靠将领率兵出征,怎能将太子一并安全带回朝呢?”
提到太子还躺在边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光熹帝再不多言,直接指派敬安侯万辞率五万大军出征迎战,三天之内动身出发。
听到任命的万辞一言不发地握着玉简,好半天才抬起头来,直勾勾地与皇上对视。
光熹帝从她的眼神里瞧出了一丝冷厉。
但最后万辞一句异议都没有,只倾身,接下了这项任命。
“臣,定凯旋归来。”
那句话像是在说一个结果,也像是在下达某种信号。
听完,光熹帝握住龙椅的手微微收紧。
下朝后,岑元安急冲冲地追上来,质问万辞道:“你就不觉得这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