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面馆[美食](75)
她今天带了一个白瓷做的三才盖碗,用开水烫过之后,又用鸡汤润了一遍,才将清汤和鱼面都倒进了盖碗里。
姜月微故意往盖碗里洒了两颗枸杞,盖上盖子,和刚才炒好的鲜蘑菜心、宋嫂鱼羹一齐端了过去。
今天这些边角料一点都没浪费,鲜蘑菜心也用了鸡汤。菜心是只取了小油菜最嫩的菜心,其他的菜叶就留着给他们吃鸡鸭饸烙的时候做配菜吧。
等姜月微端上去的时候,萧岱那碗冰碗已经吃完了。
她端出个假笑,“萧老师轻慢用。”
“这些……”
“这些算我送你的,不收钱放心吧。”
姜月微说完就快跑了回去,她还得做他们的“员工餐”呢。
鸡鸭饸烙,说的好听点,也可以叫“鸡鸭和乐”。
“反正寓意吉祥嘛,大家都喜欢这种名字。”
姜月微将剩下的半只鸡鸭又吊了个毛汤,这次不用再费事扫汤了。
“其实这道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旱肉,其实也有说因为是旱蒸的猪肉。刚才剩下的肉馅,再掺一些肥的,和淀粉、花椒水、鸡蛋、葱姜搅打上劲,再找一个平盘,最好是不锈钢的那种,给上面摸一层油,铺平肉馅。上面一定要找东西压实,再上锅蒸。蒸好后,拿出来切片。”
姜月微说了一大堆,实际操作上也没什么难的。
起码蔡姐和蔡二哥都觉得,比刚才的清汤鱼面要简单多了。
等旱肉蒸好出锅,蔡二哥给切成薄厚均匀的肉片,整齐地码放在盘中。他又听姜月微的吩咐,将刚才吊汤的鸡鸭剃肉。
别看他瘦小,手上功夫也不逊色。不一会儿,鸡鸭的肉剔得干干净净,还顺便都切成了小丁。
姜月微也没闲着,她把摊好的鸡蛋饼和旱肉分别切成丁。
“其实这个面正宗的做法是要用到腌香椿的,不过我们现在没有了,就用刚才剩下的油菜将就吧。可能味道会有点差,不过我们自己吃嘛,这样就可以了。”
然后,姜月微让蔡二哥调卤汤。花椒油烧热,再浇上刚才的高汤,放入调料和一点黄酒,就得了。
接下来就要做饸烙了。
姜月微眼尖,早就看见角落里的饸烙床子,揉好面团之后,开锅煮水,压饸烙面。
说起来,她那个铁锅大灶最适合用这种饸烙床子,等一会儿她得问问蔡姐在哪买的,她也进一个这种老式的饸烙床子,架在灶台上,悬在铁锅上,方便还省力。
等饸烙面煮熟,盛入碗里,姜月微才将刚才的鸡鸭肉丁、旱肉片,切好的鸡蛋饼丁连着切得细碎的小油菜都撒在饸烙面上。
这次她没掺清水,直接浇了两勺卤汤在上面。
给萧岱做的清汤还有不少,蔡姐非得尝尝到底那汤什么味。她没浇卤汤,撒了点盐直接浇了一勺清汤。
蔡二哥则是一步步,按照姜月微说的规规矩矩地来。
他听姜月微感叹了一句,“其实最正宗的还要加糖蒜片,不过我们没……”
她没说完,蔡二哥就不知道从哪变出来了。
三人端着自己的面,在厨房里找个小凳子坐着就迫不及待地想先吃了。
蔡姐忍不住,端着那碗饸烙面闻了闻:“香啊,真香!我怎么觉得比我们中午吃的好吃多了?”
姜月微笑了:“哪有那么夸张,我觉得还是中午我大哥的手艺好。更何况那肉和鱼都是现捞现吃,估计从它出来到进我口也不过三个小时吧。”
夸她老公,蔡姐当然高兴,但确实,这碗面闻起来就是很香。
“怎么说呢,你说其实这碗面也不像外面萧老师吃的那么精致,但是总感觉它也是一道有点功夫的菜。”
见识了姜月微做清汤鱼面和今天中午的宝岛阳春面,蔡二哥现在什么也不想评价,只想快将这碗面吃进肚子里——终于轮到他尝尝姜月微的手艺了!
三人倒是不嫌拥挤,在厨房里吃得痛快又开心。
外面,萧岱听着里面三人的欢声笑语,用筷子夹起一根鱼面,慢慢放进了嘴里,闭上眼睛慢慢咀嚼。
好像不久之前,他偶然不提前通知就回了王府用膳时,路过她的屋子也是这样的动静。
不过,也不算“不久”了。
第卅三碗面
端午之后, 大柳树巷的生意总算比以前要好上许多。
曾经那个半死不活的商业街如今在周末也比以前热闹了些。
姜月微发现,就连大家去社区开会的时候都比第一次兴奋许多。裁缝店老板娘还拉着姜月微,非要给她量身定做一套旗袍。
“你这身条这么好, 穿上去那就是活字招牌。不是我跟你吹牛,我老头儿那手艺可比外面那些不入流的小裁缝强多了,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给大家小姐做衣服的。”
老板娘心思活络,谁都能看得出来。
这些天面馆客人络绎不绝,裁缝店老板娘这是打着让姜月微打广告的心思。
她本来就是衣裳架子,端午那天穿着社区发的简易汉服都那么漂亮出片, 还有不少人在下面求衣服链接, 这不是妥妥的“民间代言人”嘛。
好在, 姜月微以不方便干活为由婉拒了。
那裁缝店老板娘也不气馁,一心想给她做出方便干活又漂亮的衣服。
“肯定给你用得是最好的料子, 夏天凉快冬天的暖和舒服。”
她又想起毛毛姐和社区主任提过最早见姜月微穿的古装, 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就想问她拿个样子。
姜月微那件衣服早就收起来了, 衣服料子倒是凉快,就是不是夏天的款式, 里三层外三层的穿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