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凤女(135)
隐退的黄万千不好找,黄家的子孙也不一定都能慧眼识珠。
头几日那手稿才辗转到了黄万千手里,令他惊艳之至,恨不得当晚就寻上建安侯府去问个究竟。
黄家后人又觉建安侯府平白来这么一出,定是有所企图。
毕竟春闱马上要来了,万一有什么非分所求,黄万千也不好置身事外。
所以一众人跪下,求着黄万千要稳住,不能妄动,便有了今日这场邀约。
在自己的地盘,就算对方有所求,也不至于过于被动,更不会被有心人乱传谣言。
黄万千惊讶极了,目中透出质疑。实在因为少女年纪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手流利纯熟的“和书”字体。
一个青衣姑娘昂头挺胸上前道,“既是姑娘的手笔,可敢与我比试比试?”
“凝儿!不得无礼!”黄万千出言喝斥。
这青衣姑娘正是黄万千的曾孙女黄思凝,与时安夏年纪相仿,是黄家后代里写“和书”字体算是写得最好的。
凭着这手“和书”字体,她在曾祖父跟前十分得脸,平日也是以“和书”字体传承之首自居。
但万万没想到,曾祖父见到一幅建安侯府的手稿便魔怔了。整日拿着手稿端详,细细研究,看得久了痴了,还要发出一声惊诧的喟叹。
这让她心里十分难受。
今日便是存了一较高低的心,早早来了别庄,要会一会写手稿之人。
只是没想到,写手稿的少女比她还小。最生气的是,人家长得比她更好看,这就不能忍。
但见少女竟然不推辞,只眉目平静,淡淡说了句,“请!”
既是如此,黄万千就不拦着了。
他也想亲眼目睹,少女到底能不能写出深具风骨神韵的“和书”字体。
纸墨笔砚侍候。
两个少女齐齐站至桌前,拿起毛笔。
黄万千光从握笔的姿势和从容的气度上,就知孙女输了一截。
一个左顾右盼,偷瞄,如临大敌,小动作不断。
另一个凝神静气,漠视周遭,如日常写字练笔,淡定从容。
半柱香时间,收笔。
黄思凝写的是黄万千最有名的作品《北翼春秋》中的诗文,字体气势如宏,正是“和书”字体讲究的浑然天成。
抛开旁的不说,就这一手字,放在哪里都称得一绝,并不丢黄万千的脸。
因为这算得上黄思凝写得最好的字,从三岁起,她整日练的就是《北翼春秋》,怎么说也练了十几年。
黄思凝洋洋得意将毛笔放在笔搁上,对着时安夏轻轻一福,“承让。”
语气里是赢定了的张扬和得意,还有一丝想看时安夏出丑的心理。
时安夏仍旧只淡淡一笑,并不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上。
原本今日她让哥哥时云起自己来送孤本就可以达成目的,但还是跟着来的原因,就怕出现这样的意外。
大家族里心高气傲的人实在太多,不一次打服很麻烦。她便也存了和黄思凝一样的心思,要叫黄家上下心服口服。
她选择的同样是黄万千的作品,却不是最有名的这篇《北翼春秋》,而是……五年后才有的《圣德表》中的一个段落。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如今的黄万千还没写出来,而她已经默出来了。
就!还挺有意思的。
此文是黄万千写给荣光帝的德行谏言,希望新帝爱护百姓,守护江山。
谁知荣光帝觉得老东西是在暗示他德行不好,便寻了个由头打压黄家,使得黄家只能在京城没落。
不过黄万千在文人中影响力太大,这也是后来荣光帝不得人心的原因。
此时黄万千已开始看时安夏的墨宝。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黄万千研究“和书”字体多年,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时安夏所写的字精髓所在。
那是真正的流利洒脱,笔锋凌利却又优美飘逸。尤其拖尾处重,却又不是厚重。悠然利落,从容缥缈,有种出世又入世的味道。
他自问,自己也达不到这种笔力。
而眼前姑娘还未及笄,竟能如此挥洒自如。没有时间堆砌,那就只能是天赋了。
他甚至都不敢轻易出口评价,怕亵渎,怕冒犯。
那心情就如同一个普通学子,对着他这样名动北翼的泰山北斗的敬仰。
他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感受了。一时,百感交集。
黄家上下众口一词的赞誉,服!服了!
唯有黄思凝咬紧银牙,两眼通红。因为此时没有人在乎她写的字了。
第116章 世间怎有这般男子
黄思凝从小就是在赞誉声中被捧着长大。
只因三岁时得曾祖父夸了一句“这孩子有天赋”,从此便早晚勤练,发誓要将“和书”字体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北翼国的国书字体。
她已经做好了负重前行的准备,更期望成为众人仰望的一道光。
这一刻,她心里难受极了,终于知道成为黄家上下眼里那道光是什么样子。
但见那少女装模作样,面对长辈们的称赞也只微微一笑,甚至连一句自谦的话都不会说。
可恶!世上怎有这般讨厌又自大的人!
要知在场的,除了曾祖父,还有她几个爷爷,几个叔伯,都是北翼文人中很有影响力的人。
就她这一辈,几个堂哥也是十分优秀出众。
那少女是怎么有脸站在他们中间,心安理得接受赞美而故作从容?
黄思凝瞟了一眼时安夏的字,觉得其实写得也就那样,顶多和她不相上下。
大家一定看在时安夏是客人的份上,才客气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