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凤女(230)
时安夏真正记得这个人,是惠正皇太后掌权期间战时缺银缺粮缺战马。
当时就是赵立仁领着人马四处筹粮。据说粮是筹到了,但在路上遇到了大批土匪劫粮。
许多官员怕死,四处逃散。只有赵立仁等几人留在了粮草旁。
当时赵立仁知自己是螳臂当车,却也尽最后的努力游说,“这粮草是朝廷送上战场给打仗的将士们续命所用,不是普通粮食,还请各位好汉高抬贵手!”
土匪头子哈哈大笑,吐他一口唾沫道,“朝廷!国都要灭了,哪来的朝廷!就是你们这些贪官大开城门,迎接敌人进来杀我们北翼的老百姓!老子怀疑这些粮食就是送去给敌军讨好的!”
赵立仁一脸肃穆,以三寸不烂之舌继续游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解释千人千貌,不是每个官员都会卖国求荣。如今北翼还有许多将士正苦苦奋战,许多好官在后方筹备支援,朝廷里的惠正皇太后也将代替皇上御驾亲征上战场。
甚至连官场应酬那套他也都用上了。说待战事结束,我请大家喝茶听曲打牌行不行?又说,北翼没了,大家都成了亡国奴,过的就是猪狗不如的日子。
最后,土匪头子听得不耐烦,冷声道,“好啊,听你说得比唱的还好听!那你给老子跪下,从老子胯下钻过去,老子就信你信北翼还在抵御外敌!”
赵立仁是文官,自来把尊严和脸面看得比命还重要。但为了这些救命的粮食,他咬牙跪了!
他跪下的时候,风云变色,大雨滂沱。
他跪下的时候,却是扬着脑袋焦急问身旁的官员,粮食有没有遮盖好,千万不能被大雨淋湿。
那一车车哪里是粮食,是前线将士们的命啊。与将士们的命相比,他这点尊严和脸面又算得了什么?
那时,赵大人已全身湿透。
所有在场的官员都哭了!他们看见赵大人就那么坚定地跪着爬过去,欲从土匪头子胯下而过。
赵大人仰头,雨水打在他脸上。
他悲沧道,“希望好汉能信守诺言,前线将士没有粮食续命,北翼真的会灭国!”
说着就低了头,准备从人胯下钻过去。
土匪头子却是一把将他头抵住,倏然退了两步,一言不发带人撤了。
半个时辰后,土匪们又回来了。
他们不止回来,还带来自己存下的粮食武器,护送着赵大人一众官员和粮食历经千险去了前线。
赵大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不费一兵一卒,收编了数百土匪。
那些土匪后来整编成赫赫有名的“立仁军”,杀出重围,保家卫国,令敌人闻风丧胆。
北翼是有了这些鲜活又生动的人,才将破碎的山河拼凑完整,才让百姓不受凌虐。
时安夏是后来从《北翼山河记》里看到关于赵立仁这段光辉历史,以上文字便是那段历史的记载。
立仁膝下胜黄金,流传久远,无人敢轻慢这位赵大人。
时安夏也曾召见过位及右相的赵立仁,问他,“当时害怕吗?”
他答,“回皇太后,臣怕,臣以为会死在土匪刀下。”
内心恐惧,却依然愿意负重前行。这便是北翼不灭的原因。
时安夏的脑子里掠过那段寥寥数百字的文字,眼眶莫名红了,却是站起身,微扬着唇角,“母亲,走,去护国公府看热闹去。”
第197章 撵她都不会走
护国公府。
朱氏在知道侄女儿朱熙瑶数罪并罚被判流放漠州后,心里十分难受。
她原本想着,先做个样子把侄女撵走,将护国公府与这桩案子撇清关系。
待风头过去,一切都平静了,再作打算。
当时她也是这么跟侄女说的,让她委屈一下,回自己宅子住几个月。到时想办法去疏通疏通关系,看看能不能把钰儿罪罚减轻些。
她都是把道理和办法揉碎了讲给侄女听的呀,岂料侄女这般糊涂,竟然打着护国公府的名义去申冤。
最后落得个这么凄惨的下场……
朱氏跪在唐颂林面前哭泣,求道,“国公爷,求您救救熙瑶吧。她那身子骨儿去了漠州不是死路一条吗?她现在身边也没个人儿,就只有一个老嬷嬷跟着,儿子还在牢里……国公爷,您救救熙瑶吧。求你帮忙打点一下……”
“打点?”唐颂林冷笑,“我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还打点!她打着我护国公府的名义申冤,光这一条,你姓朱的全族都是我护国公府的仇人!”
朱氏听得心头悲苦。
朱熙瑶是她大哥最疼爱的女儿。十六岁嫁入裴家,十八岁就死了丈夫。
侄女儿带着个遗腹子,在裴家生活不易,才来投靠她这个姑母。
朱氏原本是想给朱熙瑶在京城找个合适的人家再嫁,当时相中了茂县县令做继室。
那人挺好,就是长相稍微逊点。但人家不介意朱熙瑶二嫁,也不介意她还有个儿子。
可朱熙瑶一见时成逸就癫了,哭着喊着要嫁时成逸,还说什么时成逸死了夫人,她死了丈夫,一切都是天意,非他不嫁。
朱氏拗不过,害了唐楚君,成全朱熙瑶。结果,人家时成逸根本看不上朱熙瑶。
纠缠多年,人家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朱熙瑶芳华老去,依然没着落。
那茂县县令另娶了一个二嫁的,夫妻俩还生了儿子,过得有滋有味,让人羡慕。
结果朱熙瑶呢,纠缠不到时成逸,竟然还想给唐楚煜做妾。
想那郑巧儿是吃素的吗?再说,唐楚煜恨他们朱家都来不及,更是不可能跟朱家人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