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凤女(64)

作者: 十二妖 阅读记录

时老夫人面上闪过一丝尴尬和心虚,对方没有想象的激动,她就很难顺势提出条件。

但话都到嘴边了,她也不得不说,只是气势就大打了折扣,“也没什么然不然后……”

“哦,没有然后啊,那儿媳先告退,一会儿让邢妈妈过来跟我交接就好。”唐楚君说着就真的站起身要走。

时老夫人脸都黑了,“老身还没说完!你急什么?”

唐楚君忍着笑,又坐了回去,“我以为母亲没事了呢。”

时老夫人知道不能再拖拉,一脸郑重,“楚君啊,侯府这个家交给你,老身放心。但侯府面临的情况,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我知道。”唐楚君非常平静,“缺银子是不是?”

“对!缺银子!”时老夫人道,“所以……”

“所以应该缩减份例。凡是多出来的开销,各院自给自足就好。”唐楚君的精打细算,可不是随便说说。

反正中馈没交到她手中,她可以不管。但非要让她执掌中馈,那就得按公中银子的多少办事。

该缩减的缩减,该砍掉的砍掉。想要她自掏腰包贴补公中,门儿都没有……这是女儿教的,美滋滋。

时老夫人听了却摇头,“节流是下策,开源才是上策。”

“愿闻其详,要怎么个开源呢?”唐楚君十分上道地问。

时安夏知道,重点要来了,并且她可能已经猜到了缘由。温姨娘和时安柔竟然找上了老夫人,看来是真没有门路认识晋王殿下啊。

果然,时老夫人道,“这次,咱们侯府牵头做个大的,一本万利的营生。”

时安夏忍着笑,“祖母不会说的是雁行山脚下的温泉庄子吧?”

“正是。”时老夫人一脸热切,“你一千八百两卖给柔姐儿的庄子,为什么忽然价格暴涨,就是因着那里有温泉。一旦咱们侯府买下那一片庄子重新打造,到时把温泉挖开引进去,全京城的有钱人都会涌到那里。”

时婉珍嫉妒得眼睛都快滴出血来,说话酸掉牙,“我伯府那庄子着实亏得慌……”

“是你亏得慌,我不觉得亏。”时安夏笑。

“可你知道吗?那庄子现在值三千五百两!三千五百两了!”时婉珍自己怄死了,还替时安夏怄死了。

时安夏笑,“我就爱我那一千八百两银子,多一文我也不想要。”

时婉珍捂着胸口,气得不想再说话。

唐楚君不理这两插科打诨的,“母亲是想这时候高价收庄子?”

时老夫人点点头,“对!前期投入是高了点,但我算过了,绝对不会亏。”

唐楚君没忍住,笑出声来,“侯府养这一大家子人,生活都要成问题了。如今庄子成倍翻涨,母亲准备拿什么收庄子?”

高价收庄子!拿什么收?空气吗?

时老夫人那张老脸涨得通红,顾左右而言他,“楚君啊,你嫁入侯府也十几年了。这里可不止是夫家,还是你自己真正的家。护国公府再好,你娘家再好,那也只是娘家。况且你娘家作主的,还不是你自己的亲娘。”

唐楚君不说话了,却毫不掩饰地从嘴角逸出一丝讽刺。问你怎么收庄子,你却跟我扯娘家!

时老夫人硬着头皮继续道,“只有咱们侯府自己富起来,才能真正有底气是不是?所以老身打算……集全府之力,甚至集全族之力,来办成这件事。”

唐氏母女又互视一眼。

这老太太是真的疯啊。还全府!全族!自己在府中作威作福就算了,还想带歪全族。

也不想想,自己在族中是个什么地位,是个什么身份。

时安夏抿了抿唇,“祖母打算如何集全府之力?”

时老夫人深吸一口气,答,“老身决定把嫁妆全部拿出来。”

“嫁妆可是一个女子的底气。”时安夏提醒道。

时老夫人一副深明大义的样子,“只有侯府真正兴旺富裕了,才是我们所有人的底气。”

时安夏叹口气,“即使如此,以祖母那点嫁妆,够不够买下一个庄子都是问题呢。”

那么点东西,塞牙缝都不够。

时老夫人摇摇头,“我一个人的嫁妆是不够,但大家的嫁妆加起来就够了……””

第56章  你果然还惦记时成逸

大家的嫁妆!时安夏心道,来了来了,重点来了!

这里所有人的嫁妆加起来,都没有她母亲唐楚君一个人的嫁妆多啊。

就算护国公府的当家主母不是唐楚君的亲娘,但嫡长女该有的殊荣和嫁妆,唐楚君是一样不少的。

毕竟护国公要脸,若是苛待嫡长女,传将出去,不止惹人笑话,还有可能遭到言官逮着小辫子上奏弹劾。

当然,最主要还是唐楚君的亲娘留了许多遗产给儿子女儿。哥哥疼爱妹妹,把好东西都给她当了嫁妆。

所以这时候,时老夫人讲这番话,实属脸都不要了,“老身来做个表率,让侯府所有女子都把嫁妆拿出来。只要这件事成了,以后千百倍给她们还回去。”

时安夏心头冷笑,千百倍还回去!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吧。

时老夫人目露期许,“楚君,你执掌中馈,就由你去通知她们办。”

时安夏听懂了。就说今日怎么想通了把中馈交出来,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呢!

让她母亲去找人家要嫁妆,那她母亲不得先把自己嫁妆拿出来嘛?

一箭双雕啊,她差点就要笑出声了。可真能想!

唐楚君像看傻子一样看时老夫人,“说完了?那我表个态。三件事!第一,我不会把嫁妆拿出来;第二,更不会让别人贡献嫁妆;第三,以后侯府这荣华富贵也不用算上我跟夏儿,我们高攀不起。”

上一篇: 星际霸者 下一篇: 秦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