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128)
“婚姻之事,结两姓之好, 盼夫妻和睦,恩爱白头。今有二心,志不同,道不合, 故以和离,从此男婚女嫁, 各不相干。”柴平说出有二心, 志不同,道不合时, 赵德林的笔停下了, 抬眸凝视柴平,柴平道:“道同志合,夫妻也当如是。”
赵德林语塞, 弹幕已然笑疯。
“听起来属实不像是和离书?”面对赵德林的反应,以及弹幕他们的反应,柴平开始反省。
好的, 柴平终于开始反省,这是好事。
赵德林刚要开口, 结果柴平已然道:“但是我的和离书防的原本就是我和德林哥哥之间生变, 情变,志变, 道变,都可以让我们走向截然相反的路,不对?”
想张口肯定柴平终于开始反省的赵德林,在这一刻闭上了嘴。
情变,志变,道变,一但他们相互之间再也无法心意相通,彼此各不相知,他们还有继续相守一起的必要吗?
赵德林一顿,他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柴平的志向是什么?
是卫山河,还是保全自身?
本来这句话要脱口而出,最终赵德林却不知怎么的咽了回去。
有些话问来也t是无用,他在幼年时何曾想过自己的父亲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天下之主。他曾恭敬爱慕的公主,在一夕之间国破家亡。
这世道有太多的人身不由己,他也一样。
“就这么写。”柴平反省过后决定按她刚刚说的写,管别人的和离书怎么写的,她的和离书就这么写。
“好。”赵德林也收回了思索,未来的事情不可控,他能管的唯有自己一颗心而已。今日今时之心,若干年后,他希望回想起时依然如故。
赵德林自柴平处得了准话,也不忘征求符太后的同意,符太后长长一叹,但既然连柴平都同意,她又怎么可能再拒绝,只盼将来赵德林真能护住柴平。
终于得到两方点头,赵德林即迫不及待的让赵匡胤派人上门提亲。
赵匡胤因为赵光义的事情心情不好,赵德林的一番提醒让赵匡胤亦心生警惕,当然,查案的人早已派了过去,到现在为止没有结案,皆因赵光义不承认,只道遭人诬陷。
甚至所谓的证明交上,人证所言,赵匡胤都一概不肯承认,而查案的人嘛,或多或少都偏向赵光义,尤其在赵匡胤明显没有最后下达通令,一定要判赵光义有罪的情况下。
杜太后针对此事没少在赵匡胤的耳边论起,无一不是帮赵光义说好话的。
“你的弟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比谁都清楚。他在这个位置上那么多年,做下的事招了多少人的恨自不必说,总有人费尽心思,想尽办法要让他不痛快,甚至不惜除掉他。天下一统,中原安定,有人已经猜到你的心思了。太弟,太子,这些事确实早该定下,你执意不肯点头,无端让人接二连三的生出他念,一次又一次的不惜构陷。南唐那位小周后,还有李煜,他们旧国为光义所灭,对付不了你这个皇帝,借你的手将人除之而后快,有何不可?”
杜太后是聪明人,无论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干过某些事,在她的一番话里杜太后全然否定,认准赵光义绝对没有干过这种事。
提及为什么会有人上交那么多的证据证明赵光义犯下的罪,无非是因为赵光义得罪太多的人。
为什么赵光义会得罪这许多人,难道赵匡胤心里没有数?
许多赵匡胤不方便做,但对大宋有利的事,赵光义都会拼尽全力去干。为此早已引起不少人的不满,赵匡胤难道可以一直无视吗?
确实不能的赵匡胤只能选择听进杜太后的话,随后也不像先前一样咄咄逼人的要将赵光义迅速解决。
但,赵匡胤也在这时做出另一个决定,在让人前往柴府商议婚事的同时,也让柴平正式接管宫中守卫。
此令下达,朝堂上提出反对的人不在少数。
毕竟柴平远在澶州掌兵一事,当时过于不可控,他们谁都没有办法提出反对。现在不一样,柴平回了开封,在开封这样一个天子脚下,人才济济的地方,再让柴平出头,是不是显得他们这些男人太无用?
反对的人理由相当充足。
赵匡胤任用柴平的理由同样充足。
深入契丹境内,解大宋之围,如此战绩不该封赏?
连大宋柴平都能卫,何况区区的皇宫?
赵匡胤提及柴平深入敌后一事,好的,不少人迅速没了声。
反对的人反对的理由有因为柴平是女子之身,其中何尝不是牵扯了权利。
对于赵光义而言,赵光义突然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事情正朝着他完全预想不到的方向发展,继续下去,大宋朝内还剩下多少事情能够由他来决定?
赵光义心生不安,尤其被牵扯入的案子,那些人的指控,无一不在提醒赵光义,一但这些罪名落实,太弟这个位子他别再想了,断然没有可能。
唾手可得的东西就这样化为虚有,谁能接受?
这种时候偏偏赵光义将宫中的守卫交到柴平手里,禁军的三万人马,全都落到柴平手里。
柴平,赵光义思考的是,柴平可以担起重任,将禁军收拾了吗?
事实上柴平确实可以。
没能领导正规军队,柴平完全靠自己一步一步练出属于自己的兵马。
三年的时间,突然有三万兵马在手,哎哟,柴平表示真没那么富裕过。
因此在看到那懒散的军风,每一个将军都一副有气无力,不想干活的态度,柴平表示,不想当这个兵的可以不当。
柴平开始整顿军纪,毕竟如果纪律不成,当兵的该守的规矩一样不守,该训练的时候不训练,该当值时不当值,他们还有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