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80)

作者: 豆角开花 阅读记录

努力缩成一团,能不问事最好别问。

管别人怎么斗,只要不落到他头上,一切都与他无关。

现在观陈琦都亮牌了,偏柴平手里到底有多少牌谁都看不清楚。

不成不成,不能再留下来了,必须赶紧跑。

耿逑一开口,作为一方刺史,封疆大吏,澶州刺史立刻要在第一时间把人带走。

“陈监军与郡主有事好商量。毕竟来日共事,争得太过,徒惹人笑话。”澶州刺史无可奈何的提醒眼前的两位,大庭广众之下,该收敛就收敛,别闹腾太过,让百姓们都看他们朝廷命官的笑话。

可惜,柴平并不觉得有何不可。

“陈监军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现在想管从前事,你的手伸得太长。”柴平倒不是不给澶州刺史面子,对上陈琦,早知道他的出现没好事,结果他还真成监军了。

作为监军,怎么也得有个几万兵马才用得上监军吧,柴平手里有多少人?

对啊,柴平手里到底有多少兵马?

耿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一直都忽略的一点,柴平有多少兵马,都知道吗?

作为一支没有正式编制的兵马,还真没有人知道柴平有多少兵马,纵然耿逑自问对澶州相对了解,可对柴平他相当不了解。

再怎么样,耿逑如今身陷与契丹私下往来的事件中,在没有证明他的清白前,他还是少开口为妙。

陈琦道:“查问先前行军诸事,何尝不是我的份内事。请郡主配合。”

“在今日之前,你与我分属不同,我只向陛下禀告,你想越过陛下问我,以前的事断无可能,以后的事,你既然是陛下派来的监军,我敬你三分,也请你记住自己的身份。我受制于你,并不代表事事都得听你的。你想告我状,扣我一顶不奉诏令的罪名,咱们大可到陛下面前分说。我倒想问问,你一个初到澶州之人,一再追问我从前是不是有埋伏契丹的安排究竟为何?执掌大宋军队,我为国为民驱逐契丹,以令其不敢进犯,怎么,这都成我的过错?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问我有没有安排设伏契丹兵马之事,怎么敢保证在这里没有契丹探子?你莫不是来帮契丹打听消息的?执意要从我这里得到一个答案?”柴平不满,并不避讳表露她的不满。

赵匡胤派一个赵光义手底下的人给她当监军几个意思?

柴平不管他几个意思,她只要表明一点,眼前的这个人想在她的面前摆架子,拿了鸡毛当令箭,不好意思,绝无可能。

陈琦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柴平是不是打算设伏契丹。别管真的假的,当着那么多的人面广而告之,确定陈琦不是暗探。

“你......”陈琦被柴平怼得半响没缓过来,柴平高傲的昂起下巴问:“难道我说错了?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避之不谈,你执意追问。明面上的事谁不知道?我有机会设伏契丹,我绝不可能宣扬得满澶州的人都知道。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如此道理竟然需要我提醒你?陈监军,你自问有资格作为监军吗?”

陈琦被柴平怼得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柴平说得在理吗?

必须得在理。

凡事若连瞒都瞒不住,事情尚未开始已然闹得人尽皆知t,还怎么做。

陈琦半响终于想到一个理由道:“此事关系重大。”

“笑话,伏击契丹自然关系重大。”

柴平话接得不是一般的顺,哪怕他们表态的意思并不相同,也不妨碍他们各说各话。当然,这情况明摆着柴平占据上风。

陈琦能说埋伏契丹兵马不是大事?

能说柴平一心一意不能告诉他答案,为了预防消息外露是错?

好啊,好极了!

柴平实在出乎人的意料,陈琦既然没有办法拿捏住柴平,也并不代表他愿意就此罢休。他管不了以前的事,他还能管不了以后的事。

“好,既然是从前的事,下官管不了,就请郡主带路,我们这就去看看郡主招募的兵马。”陈琦不信了,他能斗不过一个柴平。

柴平视线落在一旁的澶州刺史他们身上,这时候一个个的完全不想掺和,“郡主,下官等先行告退,告退。”

走,赶紧走,再不走被他们卷进去,他们更脱不了身。

“郡主,等查实后我过来领赏。”这种情况下能够不受影响,还能记得自己有赏的人独一个谢三,柴平观之都觉得那么一个人相当有意思了,挥手道:“我等你好消息。”

此话落下收到一记幽怨的目光,寻着目光看去,好嘛,竟然是耿逑。

耿逑能不怨念吗?怎么,柴平盼他和契丹真有往来?

柴平意识到不对,赶紧叮嘱道:“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绝不能冤枉人。”

这句话耿逑还算能够接受。

而一旁的陈琦催促道:“郡主,请带路。”

听听这迫不及待的语气,柴平观天色道:“有些晚了,不如明日?”

陈琦本来是为找回场子才催促柴平立刻同他往军中去,结果发现柴平颇为抗拒此时前往军中,他更来兴趣了。

“请郡主带路。”陈琦刚被柴平一堵再堵,心里难受得紧,终于得到柴平一句准话,行,不必考虑,立刻去,绝不耽搁。

“这会儿大家都在田里,去了也没人。”柴平感受到陈琦的蠢蠢欲动,还是有言在先,她的兵和别人的兵不一样,练兵归练兵,种田更是一等一的大事。

好不容易开春,前几天下的雨正是适合播种,为此柴平都没让人训练,只让他们先把粮食种上。要不是今天闹出的事多,柴平都到田里帮忙去了。

上一篇: 亡妻追忆录 下一篇: 我靠汉语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