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93)
一群人连声的附和。
“可不是。她收拢人心,让各地的人听从她的命令,为她所用。发现郎君也准备收拢人心,她急了。为了破坏郎君计划,她一定在暗中撺掇人都来为难郎君。”
观陈琦脸色稍缓,一旁的人马上懂了,有些事须扣到别人的头上。不能是他们办不好事,而是有的人太过厉害,他们自叹不如。
柴平躲在暗处,不知道怎么样盯着他们。他们事情办不好,绝对都是柴平的错。
对,肯定都是柴平的错!
本来陈琦气自己手下无用,一点小事都办不好。被他们一提醒终于反应过来,不是他们无能,分明有人在中间搅局,企图让他不痛快,也是担心了。
好,担心的好,担心了证明他的法子有用。
拉拢人心而已,又不是难事,柴平能够做到,他同样可以。
陈琦下定决心,还得继续送他们粮食,给他们衣物。
柴平得知之后,第一时间悟了陈琦的想法,半响没缓过来,现在的人自己办不好事,喜欢把过错归到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头上?
行吧,考虑到得利的是百姓,柴平从中也能狠狠赚上几笔,怎么能管陈琦如何行事。
在陈琦的派粮送衣的行动下,确实,从前见着他没个好脸色的百姓,终于对他露出笑容,一声声唤的陈监军,那叫一个客气。
看,能被人轻易拢来的人心,无非看利,柴平可以,他没什么不可以的。这回看柴平还怎么得意。
陈琦以为把人拢得差不多,这一回柴平下令让人一道跟着去实地考察,如果不小心碰上契丹兵马,也得较量一番。陈琦在此时出言相询:“郡主莫不是发现契丹行踪,故才会领人前往?所谓的实地考察不过是一个借口。”
纵然陈琦确实不食人间烟火,容易被人耍得团团转,但有时候脑子转得相当快。
柴平从来不说去伏击,只说领人一道考察,实战。
想要兵好,不练怎么行。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的不仅是赵国几十万兵马,还有整个赵国的命脉。
作为一个新手,柴平同样在学习,她无法确定自己真正和契丹兵马对上时她会不会是契丹兵马的对手。既然无法确定,必须跟契丹各方的兵马多交手。失败可以败,她须在失败中成长。
夺回燕云十六州,并非柴平对天下人,对赵匡胤的一句话,而是她在心底里认定须做到的事。
柴荣生前没能做成的事,柴平希望将来可以代他做到。
弹幕里很多人也提醒柴平,比起纸上谈兵,柴平如果想提升将士们的能力,还得多打。
不动手,认为自己再好都是虚的。
从实战中提升能力,而且利于知彼,柴平别自己跟自己斗,她得明确自己的敌人是谁,在将来更要想想怎么样对付自己真正的敌人。
“这话从何说起?莫不是陈监军有所发现,若是,我们愿意听从陈监军安排,立刻前往设伏。”柴平的盘算不可能告诉陈琦,只表示非常乐意配合陈琦,企图从陈琦口中得知,他是否有所发现。
分明陈琦想套柴平的话,结果却被柴平倒打一耙,陈琦气得你了半天,偏又你不出别的字。
“陈监军要带我们一起伏击契丹?若是,我们一定追随。”有柴平开口,一旁的将士赶紧附和,极为认同。
这些日子他们被柴平用了新法子训练,辛苦是辛苦,但他们分明也能感受到自身变化,他们的身体以及反应,都和从前有所不同。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想知道,真正和契丹兵马对上,他们比之从前会不会多几分胜算。
不错,他们虽然需要一边种田一边训练,做两件事情相对辛苦。
再辛苦,只要有希望,他们都可以忍受。
陈琦这样的人,到现在都没有捉住重点,以为柴平能够得人心完全因为她给人送粮送衣,却不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柴平真正为他们谋划,让他们可以在这个世道活下去,而且只要他们愿意付出努力,还能过得越来越好。
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因为苦因为累而生出放弃的想法,那个时候柴平告诉他们,他们放弃了,以后这些事总归要落到他们孩子的头上,一代人不愿意吃的苦,两代人,三代人,甚至更多人都不得不一起吃苦。想想以前契丹不曾犯于边境时,澶州的人们生活得不好吗?
现在提高粮食产量的法子找到了,而且非常有用。如何制出的衣又好穿又结实,这些柴平都和人们在想办法。
可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这一点谁都有数,谁都知道。
所以,再苦再累,所有将士们都明确一点,这个苦他们吃了,且一定会坚持下去。
对于陈琦。这样一个人想要什么,别以为老百姓们都蠢,想不明白。
恰恰相反,百姓们精得很,对陈琦所求,无非想让他们听话,多注意他一些。
一个送他们粮食衣裳的人,多听听他讲话,给他几个笑脸没什么不行,他要是乐意带他们一起出击契丹,他们也乐意!
陈琦注意到一众群众望向他的眼神都透着热切,可他对待他们的目光却只有厌恶和不满。
与契丹交战,他们想过一但契丹倾一国之力大举进攻中原,对整个大宋王朝会是怎么样的灭顶之灾吗?
一群无知愚蠢的东西,安安生生的过他们的日子不好吧?
还有一个柴平,她想干什么?她想搅混一池水,亦或者想坏晋王的好事?
不管哪一种,他都不会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