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95)

作者: 豆角开花 阅读记录

以为老的老,小的小,女人们便不可能成就强大的军队,一支军队的成就并非在于他们的年纪,老的有他们的生活阅历打底,能够为柴平想出好计谋,小的总有一天会长大,从小的教导会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柴平,支持柴平。而女人们。她们未必没有卫家保国之心,只是被人框在一旁,不让她们参与,才让她们和军队脱离关系。

柴平既然敢组建军队,作为女人,她比谁都要更清楚一点,女子并非不如男。

男人能吃的苦女人能吃,男人能立下的功勋,给女人机会女人也可以。

如今柴平已然挑起女子少年们,开始针对实施他们不同的训练,这一些看似平常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会让他们以后都能够慢慢适应柴平不断给他们增加的难度。

强兵卫国,柴平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练出一支无往不利的军队。

而这一切,在陈琦那儿也让陈琦全面的送回赵光义手里。

赵光义都把陈琦派过去,其目的正是让陈琦快些解决柴平,不能留下柴平。

但柴平不好解决,论聪明,论反应,一开始陈琦未至时那连环套是最好对付柴平的法子,结果柴平愣是不入套。

不仅不入,她竟然还顺势又立一功,为自己在澶州的局面又争取到另一个别具一格的机会。

大宋的监军,本该凌驾于将军之上,陈琦作为柴平的监军,对,柴平那样的一支军队完全不正规,跟小孩子家家闹着玩似的,但谁让柴平领兵出去一回一回对上契丹,战既然无一不胜。

相比之下,大宋其他的兵马跟柴平的兵一比,谁心里不犯嘀咕。

赵光义不仅一次问过陈琦,柴平的兵到底怎么样?

陈琦也非常无奈,这些兵能怎么样?

老的老,小的小,日常训练那会儿有点样子,一但训练完后,凑在一块家长里短的聊天,没有一丁点军队该有的样子。陈琦同样想不明白,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赢了契丹兵马的呢?

对,不要忽略一点,柴平用的武器。

陈琦有幸见识过,他说了一句公道话,威力惊人。

但柴平最近好像也没怎么用,应该是没能研制出来。

陈琦也知道赵匡胤和赵光义处都有柴平送上去方子,可惜他们都试过了,成功率太低,动不动一炸,伤亡相当大,以至于都不愿意再试。

柴平那儿,应该是和赵匡胤、赵光义同样的处境,毕竟他们都没能很好的研究出来,柴平手底下还能有比他们更好的能人?

能人,柴平那儿当然比不上赵匡胤和赵光义身边,架不住他们不知道这类的能人都是哪一种。不巧,柴平知道。

柴平借t用火药震慑住契丹兵马,料想他们不敢再轻易进犯,只能在边境来回打探消息。行啊,柴平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

而赵光义从陈琦送回的信里读懂了,柴平不好对付。他呢,不好一直盯住柴平,虽然他认为柴平往澶州去并非一桩好事,眼下当务之急更在于他得捉住机会官复原职,也得复爵。

随着南汉被灭,虽然还有一个南唐早年已然表明归附,归附是口头上的,站在大宋的立场,他们希望南唐真正属于大宋治下,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国主都不应该存在,因此,赵匡胤下令兵出南唐,目标非常明确,收服南唐,以令天下一统。

绝望

赵光义立刻在第一时间上书请求成为领兵前往南唐的那个人。

赵匡胤把赵光义关了半年之久, 也认为是时候把人放出来了,官复原职是不可能直接的,须得赵光义往南唐去, 打下南唐之后才行。

赵德昭在听闻如此消息之后, 长长一叹道:“父皇对三叔是真好。”

对面的赵德林与赵德昭提醒道:“父皇不可能关三叔一辈子。朝堂上这些日子请父皇把三叔放出来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三叔的势力。已然渗透大宋每一处。父皇现在需要三叔。”

吐一口气, 赵德昭道:“三叔一出面,我们原先的计划?”

所谓原先的计划,指的无非是如何以巧计夺南唐的计划。

“二哥既已上交,父皇也都采纳, 无妨。”该准备的赵德昭准备好了,不怕这时候的赵光义出来抢功劳。

况且, 赵匡胤看得见自家儿子长进, 知晓赵德昭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事至于此,也阻止不了。不说我了, 还是说你吧。柴郡主在澶州快三年了, 还不打算回开封吗?你们的婚事什么时候办?”赵德昭比较好奇这一点,柴平一呆在澶州三年,三年都不说回来一趟, 瞧着赵德林全然不着急的样子,赵德昭忍不住。

“二哥,回来就没那么容易出去了。”赵德林意味深长的提醒赵德昭, 赵德昭一顿,须知赵德昭没少帮柴平争取募兵, 其中原由无非想要拥有站在他身后的兵马, 只要有兵马,赵德昭多少能够安心些。

柴平一回来, 三年的时间是短是长,其实真说清楚。

赵德昭须得有心理准备,可能柴平一回来,哪怕他们再怎么筹谋,兴许柴平都可能再也回不到澶州。

“父皇会吗?”赵德昭心里拿不准。

赵德林肯定答道:“会。”

为什么不会。

柴平的兵马别看掺了老的少的女的,但战绩可查,谁人说起柴郡主的兵马不是竖起大拇指肯定一番?

澶州这个地方有些敏|感,那是当年周世宗柴荣镇守过的地方,里面的人对柴荣未必没有怀念,柴平出现,英勇善战,更勾起很多人的回忆,其中也可能包括他们赵家并不算愉快的回忆。

上一篇: 亡妻追忆录 下一篇: 我靠汉语发家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