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总喊我取宋代之(97)
赵德林长长一叹道:“三年的时间太短。我们纵然花时间在这三年里对付三叔,并没有能够做到将三叔的势力连根拔起,我们能削掉三叔的势力,三叔也能扶植新的势力。”
是啊,赵光义既然对太弟之位,未来皇帝的位子视为囊中物,怎么可能在相对关键,甚至意识到赵德昭已然长成,更有心同他争未来皇帝位子的情况下不更想方设法办法运作?
但凡赵光义连这点意识都没有,他哪里来的资格争皇位?
“那我们下杀手?亦或者让父皇亲自来?”赵德昭被赵德林越说越发绝望,他都不禁想,他们还能有机会吗?
如果实在不行,不妨兵行险招,再危险或许他们都应该试一试,为他们自己争一个未来。
“二哥。”可是赵德林沉着叫唤一声,让赵德昭在那一刻反应过来,惊慌解释道:“德林,我实在太急了,我不是,我并非心狠手辣之人。”
想要解释,话到嘴边又实在不知该如何解释。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本能拼杀,无可厚非,赵德昭不是不想光明正大赢了赵光义,可想到他筹谋三年似乎全然无用,如何不让他绝望!
我发誓
绝望之际, 赵德昭再也控制不住一些话脱口而出。
赵德林提醒赵德昭道:“二哥,再绝望依然不能过界。一旦我们先过界等于落人口实,彼时才是真正的败了。”
此言不虚, 先动手骨肉相残的人, 无论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可能让天下人相信。当然, 从上那样一个位子的人,还需要别人的相信吗?
“德林,李世民何尝不是弑兄杀弟上位?可是他依然成为帝王中的楷模。”赵德林冷静之后,反而越想越觉沉下心, 越发认为,别人可以, 他有何不可。
落人口实又如何, 如果能够开创一代盛世,立下不朽的军功, 后世依然会称赞他, 肯定他。
听到赵德昭的话,赵德林只提醒一句,“二哥想出手, 必要做好准备,倘若不成功,二哥必将一死。”
并非赵德林吓唬人, 赵光义正愁没机会解决对手,虽然在赵光义心里压根不把赵德昭当成对手。在他看来, 赵德昭并不足以为患,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挑战赵匡胤的底线, 让赵匡胤认定他不能容人。
毕竟在赵匡胤尚且在世的情况下,赵光义如果都容不下他的儿子,试问赵匡胤能允许?试问捉住如此把柄,赵匡胤不能顺势拔除赵光义所有势力,令赵光义再也没有可以追随的人?
至今为止,赵光义虽然犯下不少的过错,于世人眼中都算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他们看到在意的是赵光义的杀伐果断,当然也未必没有人企图通过赵光义证明他们的能力和本事。能够扶持出一个太弟,兄终弟及,这样一个不为世人所接受的继承方式,更能昭示他们的能力和本事。
当然,未必没有人认为赵光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此时赵德林道出赵德昭倘若胆敢动手的后果,赵德昭瞬间清醒过来。是啊,李世民确实是一代明君,但他别忘记最重要的一点,他确定可以解决赵光义吗?
比起他想解决赵光义,难道不是赵光义同样盼望能够有机会名正言顺解决他?
真和赵光义亮出刀剑,赵德昭怕是要死在赵匡胤前头了。
而如果赵德昭先动手,谁能问罪于赵光义?
“是我想岔了,是我想岔了。”赵德昭意识到现实的残酷,连忙开口矢口否认他那一闪而过的恶念。
“我什么都没有听见,二哥最好将方才的念头扫空,永远不要再动。”赵德昭诚挚建议,赵德昭连连称是。
赵德林叮嘱赵德昭再三,这才离去。
但赵德林的心情并不好。
为了活命,赵德昭生出杀害赵光义之心,对赵德林难道是好事?
“三皇子。”伺候在赵德林身边的人观赵德林脸色不佳,满脸疑重,难免心急。
赵德林扬起手,稍稍缓一缓才开口道:“没事。”
有事没事,赵德林有数。
事态发展到如今这样的地步是赵德林始料未及的,他何尝不在考虑,倘若将来是赵光义或者赵德昭上位,他们又将是怎么样的下场?
赵德林昂头望天,他不算有野心的人,他所求无非平安健康,此生能得柴平相伴。
可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满足他这样相对简单的愿望。
柴平在澶州的一言一行并没有瞒过谁,赵德林由此明白,柴平企图靠自己一个人立起来。
握紧拳头,赵德林纵然并不想承认,依然无法不承认,他确实护不了柴平,甚至连他自己的这条命都未必能够保得住。
这样的他,怎么能怪柴平自己想方设法的立起来?本以为他们其实可以靠赵德昭的势,达到解决赵光义的目的,现在听到赵德昭说出为了解决后患要对赵光义动手,几乎让赵德林感受到绝望。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他们是兄弟,是亲人,纵然为了皇位他们见识过太多人相争相斗,不择手段,赵德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的兄长会成为那样一个人。
“德林。”赵德林在不断劝自己适应,接受时,一道声音传来。
这道声音赵德林太熟悉,转过头第一时间见礼唤道:“三叔。”
“这些时日不见,怎么又削瘦了?”赵光义面对赵德林一如从前,一眼瞧见赵德林便不悦拧起眉头,赵德林又瘦了?
随即狠狠瞥过赵德林身边的人,赵光义斥道:“怎么照顾三皇子的?”
伺候赵德林的人连忙告罪低头,多一个字都不敢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