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林家小女经营日常(104)

作者: 姬有酒 阅读记录

展鸿飞这才发现,说要捐粮的人,竟然是他找了许久,却始终找不到的那家面馆主人!

他喜上眉梢,“哎呀,真是巧啊。”

没成想在这里遇见了。

“我们当日还专门绕道高桥镇,就是你们已经走了,这才吃不到你家的豆浆油条呢。”展鸿飞咽了咽口水,光是想想就有些受不了。

“还得多谢你们来帮我们呢。”方氏微微一笑,“等过几日,你来我家,我们单独给你做。”

林晓静打断了展鸿飞的寒暄,“这件事不着急。还是赶紧说说粮食的事吧。”

林晓静赶紧叫来董安,“这是我家的人,就他知道我家的宅子和我的庄子在哪里。你就先带着他去我高桥镇的庄子,找一个叫‘王伟林’的人,让他带你们去我的庄子,寻阿四爷。若是顺利的话,我在那边存的粮食,应该够外面的流民吃上半个多月。”

土豆和番薯都是很顶饱的粮食。

大人若是紧着一点,一个番薯也能顶上一顿,若是孩子和妇人,吃上半个也能顶半天。

有了这些粮食,肯定能等到朝廷发的第二波粮食。

不可谓不是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前提是那些粮食都还在。

相比于其他商户抠抠搜搜,几番要跑路的行径,展鸿飞对林晓静可谓是刮目相看。

虽为弱质女流,但是比上大丈夫,可强太多了。

董安跟着展鸿飞去了高桥镇,很顺利地找到了王伟林。王伟林早就带着自己的妻儿住进了林晓静的院子,方便看家护院,也能照顾王婶。

好在高桥镇太小,又比较偏,受到的流民冲击比较小。

王伟林看到董安,立马相信了展鸿飞的话,“既然是小姐的吩咐,那我便去。不过,还请大人派一两个人留在此处,我担心我走了,没人看家。”

王伟林一点也不含糊,立马带着董安和展鸿飞等人,来到了庄子那头。

这一带就更偏了,阿四爷又看得紧,那些粮食都还在。

展鸿飞根据阿四爷的指示开始搬土豆和番薯。

董安给阿四爷使了个眼色,让阿四爷留下起码两个地窖的粮食,留作存粮,以便下次耕种。

总共是四个仓库,有一半是满的,还有三个地窖的粮食,起码四十车土豆和番薯,给展鸿飞看得目瞪口呆。

“这也太多了!”展鸿飞啧啧,摸了摸圆滚滚的土豆,又开始纳闷,“这是什么东西?能吃吗?我怎么瞧着,那么新鲜呢?”

董安立马夺过土豆,没好气地说道,“你没见过的东西多了。这可是好东西,名叫土豆,那个,叫番薯。这东西不仅好吃,还顶饱。有了这些东西,你就放心吧。”

“行吧,我相信你。”展鸿飞虽然不想承认自己见识短浅,但还是没有反驳,“赶紧回去要紧。”

四十车的粮食啊,展鸿飞也不敢耽误,立马装车,带着董安回安阳县。

他得赶紧去跟世子爷复命去了。

外头那帮流民可不等人啊。

第 70 章

董安擦了擦额间的汗, 赶紧敲开了门。

进门看到戴生生,这才嚷嚷道,“戴哥, 辛苦你给我来杯水。”

戴生生瞧见董安, 赶紧喊了一声,“夫人, 小姐,董安回来了。”

戴生生把董安迎了进来, 赶忙去接了一壶水,还是撞了冷水的温水,刚刚好入口。

董安一股脑往肚子里灌了下去,咕咚咕咚。

林晓静走出来, 看到董安这副样子, 心中已经有数了。若是粮食没找到, 或者阿四爷和王伟林他们出了事,董安必定不会这般气定神闲的模样在这里喝水,早就着急忙慌地向她汇报了。

“城外状况如何了?”林晓静问道。

这几日,林家一直都闭门谢客。自己人也不出去, 也不让别人进来。生怕招了祸事。

董安从外面过来, 一路上肯定都瞧见了。所以林晓静才有此一问。

“小姐,沿路上……”董安顿了顿, 略有些难受的模样,“简直就是饿殍遍野,根本……根本没办法看。”

若不是展鸿飞带的人多,那四十车的粮食根本带不回来。

只怕半路上就被人抢劫了。

“外面已经搭了不少大棚了, 基本上能容纳五百多人。只是,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赶到安阳县了。”董安不禁担忧。

原先四十车的土豆和番薯, 基本能养活大半个月的流民。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流民赶过来,只怕就不好说了。

林晓静叹了口气,“只怕,这两年都不会好。”

她转身走到书房,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很快就填满了几张纸。等到林晓初走过去的时候,正好瞧见了完整的图样。

他不由惊诧,“姐姐,这是土豆和番薯的种植方法不成?”

林晓初不懂这些,但是林晓静画的仔细,就连他一个外行人都能瞧出来,这几张纸上,到底画了些什么。

而且,每张图还配了字,简直详细到不能再详细了。

“姐姐,你这是要做什么?”

“大灾一过,百姓生活艰难。岂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林晓静轻轻摇头,将墨迹吹干。

林晓初心中一动,“可这东西毕竟少有人见。姐姐这是放弃了独占它们的好处,只为了……”

林晓静也不是什么道德高尚之人,只是见到城中百姓乞讨,有些看不下去。再说,她早就不是纯靠土豆和红薯赚钱的人了。

“我心中有数。”林晓静颔首,叫来董安。

“你和卫安营的人熟一些,听说他们的大将军是个好人,你带上一些红薯和土豆,把这几张纸也带上,他瞧了或许就知道了。”林晓静特意强调再三,明示了这事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