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青史为聘(75)

作者: 周行天下 阅读记录

骨裂之痛,一时难以忍受。

崔珩发鬓浸润着冷汗,努力控制声音:“去年春猎,儿臣同她一组。”

似乎确有此事。

崔隆裕神色稍缓,眼中也少了些冷意:“只是因此,她便冒着生命危险帮你,倒是有趣。”

“儿臣并不知她为何愿意。”

“崔珩,你少撒谎!”不管陆贵妃制止的神色,崔珏忍不住大骂道,“你们肯定关系不浅,否则,她怎会为了你骂我!”

崔隆裕眼神一暗,更是好奇。

崔珏道:“父皇,去年端午,儿臣和七弟一起嬉戏,然后,裴家二小姐不知怎么就——”

崔隆裕打断道:“且告诉朕是如何‘嬉戏’。”

他忍了陆家许久,但迟迟未找到契机。

若是崔珩被海东青啄成重伤,他便能借此降一降陆氏的位分。

可惜只是轻伤。

“父皇,儿臣有罪。”崔珏眼睫一颤,声音低了下去,“儿臣捉弄七弟,未想让他破了相。”

原来崔珩额角的疤痕,是因此而来。

崔隆裕静默不语,过了一会,道:“下月燃灯节祈福,崔珏,不必去了,留在宫里好好反省——温初贤,传裴二小姐过来。”

跟在温太监身后的少女惴惴不安。

此次召见,必然是为了海东青之事——是要处罚崔珏,让她做证人么?

可海东青是被崔珩身上的药膏引来的,那显然是他故意设的局。

但她若是如实说出药膏的事情,崔珩会怎么样?

嫁祸皇子,也不知会有什么惩罚。

裴昭只好默默念着阿父的嘱托:装傻充愣,谁都不帮。

营帐内弥漫着一股清淡的药味,似乎有什么人刚受过伤。

崔隆裕盘腿坐在榻上,左右两边是韩德妃和陆贵妃,低位的妃嫔站在两旁。

妃嫔们脸色严肃,唯有崔隆裕和颜悦色。

老人柔声道:“朕想问问海东青的事情。裴二娘子为何豁出性命,也要帮阿珩?”

裴昭直白道:“陛下,我不那样做,他会死的。”

崔隆裕笑了笑,道:“裴二娘子心地善良,朕很欣慰。”接着,他收敛笑意,话题一转,“裴二娘子觉得,阿珩是个怎样的人。”

他骤然冷下来的声音让裴昭浑身紧绷,背上也沁出冷汗。

他在借此试探裴东野的看法。

“裴二娘子还小。”韩德妃低声劝道,“陛下莫要把她吓哭了。”

崔隆裕眯了眯眼,少女眼眶泛起了红色,他稍缓声音:“裴二娘子只用说一句,朕便放你走。”

见少女半天没有动静,崔隆裕微微蹙眉:“裴二娘子到底在犹豫什么?”

裴东野对崔珩的评价是“并非池中物”。

但在立储的关键时刻说这种话,怎么看都不对劲,更何况,崔隆裕看上去毫无立他为储君的心思。

裴昭咬了咬牙,道:“陛下,他……长得很好看。”

似未料到这样的回答,崔隆裕嘴角一抽。韩德妃立刻压低声音,附在他耳边道:“十三四岁正是小姑娘情窦初开的年纪,陛下,裴二娘子的话显然是衷心而出。

注意到崔隆裕神色稍缓,裴昭连忙问道:“陛下,我可以走了吗?”

莹白的屏风,映出少女清瘦的身姿。

注意到崔珩轻轻吸了口气,医官低声问:“殿下,可是弄痛了哪里?”

崔珩摇了摇头,低声问:“方医官,燃灯节时这伤能好么?”

燃灯

百年前, 高宗朝战乱,皇后徐氏为了救高宗,落入赤罗骑兵手中, 在暗无天日的堀室里关了足足半年。

战乱平息后,每逢入夜, 坤宁宫烛火高悬,灯火通明。

高宗将徐皇后的生辰设为“燃灯节”,以示纪念。

燃灯节时, 京城不再宵禁。城中娘子郎君都会去善和坊,参加燃灯祈福的活动。

春夜漫漫, 游人如织。

裴昭顺着人群往吉安寺走。柳色跟在她旁边,手底的琉璃灯雪白地亮着,犹如水中的明月。

两个人在寺院内的榕树下停住脚步。

等了半天, 柳色问:“王长公子怎么还没到?”

裴昭看着寺门处如过江之鲫的游人, 叹了一口气:“许是还没挤进来。我们先去取灯。”

东院里,两位小沙弥在分发花篮灯。

吉安寺的花篮灯与别处不同, 以竹篾编织而成, 糊着彩绸,正面还贴着写心愿的红色符纸。人们在符纸上写下心愿, 再交点银两,小沙弥便会为挂在榕树上的花篮灯念经文。

京城百姓都很喜欢借此讨个吉利,至于灵不灵验, 倒没人清楚。

裴昭望着前面的队伍, 叹了口气:“也不知轮到我们时, 还有没有。”

柳色蹙起眉:“都怪王长公子, 害我们等了这样久!”

这时,排在前面的人似听到了对话, 转过身。

那人戴着帽檐,柔软的轻纱遮脸,看不清容貌。但提着琉璃灯的手白皙修长,腰间还挂着金丝香囊,看上去是个出身不寻常的年轻娘子。

裴昭轻声道:“姑娘认得王藻?”

那人好似轻笑了一下,点了点头。

“刚刚柳色只是随口抱怨,姑娘莫要挂在心上。”

那人又点点头,重新转回去。

柳色附在她耳边低声道:“小姐,她好像是个哑巴。”

提着琉璃灯的手轻轻颤了一下,显是将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裴昭捂住柳色的嘴,连忙说:“柳色不懂事,姑娘——姑娘怎么称呼?”

黄昏时,妃嫔和皇子来宫外祈福。祈福结束后,崔珩还有要事,便乔装后留在吉安寺。